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在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此外,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成人中有10%~50%是由药物引起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在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此外,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成人中有10%~50%是由药物引起的。
在临床医务工作中,应该重视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为此,《消化·肝病周刊》特邀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陈成伟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于2011年5月26日D2~D5刊出该专题的第一部分.
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对肝脏造成损伤,引起肝组织发炎,即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
DILI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特异质或意外反应所致。与对乙酰氨基酚所诱导的依赖过量药物所致的肝毒性相比,人们传统上认为特异质反应呈剂量非依赖性。然而,具有良好记载的导致特异质性DILI的诸多药物已被证明有剂量依赖组分。对大多数药物而言,肝毒性是非常罕见的,据估计,其发生率在0.1~1/10万范围内。在大多数临床药物试验中,因所包含的患者人数最多不超过1万,因此药物的肝毒性几乎都是在上市阶段才得以发现的。对多数药物而言,使用者用药后发生DILI的频率仍是未知的,在这方面,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会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既往报告的许多研究中,药物与肝损伤的关系尚不确定。大部分DILI流行病学研究是回顾性的,且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检查,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原因。而且,许多研究来自三级转诊中心,研究又存在偏倚,而药品不良反应的少报、漏报情况人所共知,DILI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DILI真正发病率情况仍然知之甚少。
到目前为止,仅在法国有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针对DILI发生率所进行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当地居民的DILI发病率是13.9/10万,此结果可作为DILI真实发生率的金标准。来自瑞典和英国的回顾性研究显示,DILI粗发病率是每年每10万居民中有2~3人发病,这一结果可能被低估。另有研究显示,在因黄疸住院的患者中,有2%~10%是源于药物性急性肝损伤。在瑞典,6.6%(77/1164例)的肝病门诊患者发病是DILI所致,其中一半是新发病者,另一半是因DILI住院治疗后门诊随访者。来自瑞士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住院患者中,DILI的总发病率是1.4%。
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及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
肝脏在药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和毒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药物在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也可造成肝损伤。
药物在肝内所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 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② 结合作用。
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大多数经过肝脏生物转化后被消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均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不同药物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机制不同。有些药物可直接导致肝脏损伤,有些则需要在肝内转化成为另外一些物质对肝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
药物性肝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前者主要指药物作为半抗原造成变态反应和药物诱发的细胞色素P450(CYP)抗体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在用药前,应认真评价患者机体的基础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曾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在选择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时应倍加谨慎;应避免联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对于肝功能不良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应慎用或减量使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 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尽可能减少多药并用,避免剂量偏大,疗程过长; 注意观察患者体征、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尽快查明原因,更换治疗药物,使药物性肝损伤降至最低。
临床药师应积极向患者宣传安全合理用药,并应消除患者的一些错误观念。例如,应让患者知道中药同样可致不良反应,而且近年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药师应与医师和护师通力协作,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注意收集国内外文献报告的药物性肝损伤信息,协助医师对药物性肝损伤尽快作出判断,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消化科 陈会松 杨长青)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