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措施,可以拯救生命,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危及生命。由于目前检测水平的限制,“窗口期”的存在,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还不能完全杜绝。即便是经过严格程序检验合格的血液,也可能存在着传播病毒的风险和几率。另外,输血还可能引起过敏、溶血、发热、血小板输注无效、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如何规避输血风险?强化成分输血理念非常重要。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措施,可以拯救生命,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危及生命。由于目前检测水平的限制,“窗口期”的存在,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还不能完全杜绝。即便是经过严格程序检验合格的血液,也可能存在着传播病毒的风险和几率。另外,输血还可能引起过敏、溶血、发热、血小板输注无效、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如何规避输血风险?强化成分输血理念非常重要。
与成分输血相比,输全血具有更多风险
近年来,虽然成分输血的理念已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接受,但对输全血的风险意识尚有不足。
输全血的风险首先表现在,大量输注全血可造成循环超负荷,尤其对于儿科患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风险更大。
其次,大部分病毒性传染病是通过全血中的血浆和白细胞进行传播,如巨细胞病毒就主要通过白细胞为媒介传播。新生儿及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患儿均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用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可大大减少患儿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用成分输血,还可以将有限的血液资源合理利用,达到节约血液资源的目的。
输血目的不同,新鲜血含义也不同
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所需的保存条件不同。全血4℃的保存温度和保存液主要是针对红细胞;血小板需要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在4℃保存条件下,12小时后全血中的血小板丧失大部分活性,24小时后丧失全部活性;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在4℃条件下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8小时。全血中虽然含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以及多种抗体,但含量偏低,起不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新鲜全血”只是一种相对概念,输血目的不同,新鲜血的含义也不相同。如果为了补充红细胞,保存期在21天内的全血可增加病人的血红蛋白,改善缺氧状态;补充粒细胞,就应输注8小时之内的全血;补充血小板,需要输注12小时之内的全血;补充凝血因子,至少要输当天的全血,因为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如因子Ⅴ、因子Ⅷ等在全血中保存1天活性就丧失50%以上。输“新鲜血”还可能增加感染梅毒、疟疾的风险。
去除白细胞有助输血安全
输血治疗中,白细胞作为血液中的非治疗性成分,可以导致受血者出现一系列临床不良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白细胞抗原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白细胞还是一些嗜白细胞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的主要载体,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可能有传染这些病毒的危险。因此,去除白细胞处理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过滤法目前被认为是去除白细胞效果最理想的方法。一些欧美国家已经开始对所有临床应用的血液和血液成分进行去白细胞过滤,以减少白细胞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在过去十多年间,我国临床上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应用也在迅速增加。去白细胞血液成分的使用已经成为成分输血的新内容和新趋势。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