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因其无创、评价客观、操作简便的优势,一直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主要手段。随着靶向治疗新药物的开发及个体化治疗规范化要求的提高,影像学评效方法正逐步由单一径线向形态功能并重、多指标多参数联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GIST靶向治疗影像学评效领域相继涌现出多种新观点和新方法,包括新近推出的Choi标准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磁共振成像(MRI)。本文重点针对目前GIST靶向治疗影像学评效领域的共识进行解读,并针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张晓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医学影像科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会腹部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等职务。
影像学因其无创、评价客观、操作简便的优势,一直是评价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疗效的主要手段。随着靶向治疗新药物的开发及个体化治疗规范化要求的提高,影像学评效方法正逐步由单一径线向形态功能并重、多指标多参数联合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近年来,GIST靶向治疗影像学评效领域相继涌现出多种新观点和新方法,包括新近推出的Choi标准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磁共振成像(MRI)。本文重点针对目前GIST靶向治疗影像学评效领域的共识进行解读,并针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共识解读
目前应用的RECIST标准
CT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图像特征相对简单易读的特点,是目前GIST靶向治疗评效的最常用手段。而目前临床应用(包括临床试验评效要求应用)的标准主要还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该标准以>1 cm靶病灶长径缩小>30%为判断治疗后缓解的标准,相对客观且操作简便。随着刚刚公布的第1.1版RECIST将测量靶病灶数目由10个缩减到5个,临床操作流程得到进一步简化。
但是,GIST靶向治疗有效者组织成分改变往往较早且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出血、坏死、囊变及黏液变等,且体积缩小不明显,甚至由于出血、囊变而增大。而RECIST 仅仅考虑了体积因素,无法反映GIST治疗早期的组织成分改变,导致在评效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众多研究已客观证明,RECIST与GIST靶向治疗预后的相关性较差。
新近推出的Choi标准
Choi 等于2007 年提出纳入CT 值的观点,以更客观地反映GIST治疗后的组织学改变,并提出以长径缩小≥10%或CT值下降≥15%作为治疗缓解标准(下表)。该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RECIST 评效不准的问题,目前已在研究领域达成初步共识。
在这一理念的带动下,近年来针对靶向治疗的各种影像学联合标准纷纷出台,包括mRECIST 标准[排除坏死成分仅测量强化的肿瘤部分,由北美放射学会(RSNA)2010年制定]、mChoi标准(长径缩小≥10%且CT值下降≥15%)、SACT标准(长径缩小≥20%或长径缩小≥10%且50%以上靶病 灶CT值降低≥20 Hu或>1个靶病灶CT值降低≥40 Hu)、MASS 标准(长径缩小≥20%或≥1个靶病灶出现>50%的中心坏死或CT值降低≥40 Hu)等等。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