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若有高危因素,建议先行新辅助化疗,再手术;若无高危因素,可先手术,再行辅助化疗。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3岁,主诉为“血便3个月”,于2006年11月行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癌”,随后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为:乙状结肠腺癌Ⅱ级(中分化),侵犯肠壁全层,淋巴结2/16(+),病理分期为pT3N1M0。 患者术后以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辅助化疗8个疗程,末次化疗结束后定期复查。2009年2月复查CT,提示出现肝、双肺转移,癌胚抗原(CEA)为4.5 ng/ml,检测原手术标本KRAS基因突变状态,为野生型。多学科会诊认为,此时行手术治疗无法切除所有转移灶,建议先行化疗。
患者随后接受贝伐珠单抗(Bev)联合FOLFOX方案[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LV)+奥沙利铂]治疗6个疗程。在结束3个疗程治疗后复查CT,提示肝、肺转移瘤缩小,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6个疗程结束后疗效评价维持PR。治疗过程中出现1级腹泻和1级中性粒细胞下降。
2009年6月,多学科会诊建议该患者先行肝转移瘤切除术,再行肺转移瘤切除术。患者随后于2009年7月接受肝转移瘤切除,病理结果为转移性腺癌。术后,患者拒绝再行肺转移瘤切除及化疗。
2009年9月复查CT,示双肺转移瘤进展,肝脏未见新发病灶。多学科会诊建议患者先行化疗再行肺转移瘤切除术,患者随后接受FOLFIRI(5-FU+LV+伊立替康)方案+西妥昔单抗治疗3个疗程,疗效评价为PR。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2级皮疹、1级腹泻和2级中性粒细胞下降。2010年1月,患者接受胸腔镜下双肺转移瘤切除术,术后因经济原因未继续化疗。此后,每4个月复查1次,至2010年10月复查CT,未见新发病灶。
2010年1月,患者接受胸腔镜下双肺转移瘤切除术,术后因经济原因未继续化疗。此后,每4个月复查1次,至2010年10月复查CT,未见新发病灶。
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治疗策略
本文主要讨论结直肠癌肝和(或)肺转移的治疗策略问题。该患者肿瘤发生转移后,前一部分的治疗相当成功,通过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将初始不可切除的肝/肺转移转为可切除。由于患者KRAS基因为野生型,如何选择最佳一线治疗方案成为肿瘤科医生的难题,笔者将就此在以下讨论中详述。在第1次手术后,由于患者依从性较差,很快出现肿瘤进展,但经过二线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患者再次缓解,进而接受肺转移瘤切除术,目前仍处于无病生存状态。此病例提示我们,设计整体治疗策略非常重要,选择合适的一线治疗方案,待肿瘤缩小后及时进行手术,才能争取根治机会。
目前,在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领域,肿瘤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在循证医学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使患者获得最大的生存益处。在面对一位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患者时,必须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治疗目的来设计整体治疗策略。
可切 除性mCRC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治疗目的是根治,而手术是达到根治的唯一手段,所有治疗都须围绕其进行。
ECOG 40983试验已告诉我们:对于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围手术期化疗+手术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其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提高了8.1%,但围手术期化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在此试验中,有许多问题仍未解决,如:PFS获益来自新辅助化疗还是辅助化疗?如何判断患者适合先手术还是先行新辅助化疗?如何选择最佳化疗方案?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已有 的回顾性分析表明,高危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肝转移瘤直径>5 cm、肝转移瘤数目>1个、手术切缘阳性、原发灶切除后不足1年出现肝转移等)接受肝转移瘤切除术后生存期较短。故目前的共识是: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行手术;若无高危因素,可先行手术,再行辅助化疗。
另 外,肝转移瘤切除后有无必要行肝动脉灌注(HAI)化疗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肝转移瘤切除术后全身化疗+HAI的4年PFS率优于单纯全身化疗,但并未看到总生存(OS)期延长。目前国内外有数十项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结果值得期待。
潜在可切除性mCRC 对于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治疗目的是尽快缩小肿瘤,争取行手术切除以达到根治。此时,全身化疗与手术同等重要,如何选择最佳化疗方案是医生面对的首要问题。
多项研究证实,Bev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提高有效率,从而提高肝转移瘤切除率,增加患者治愈希望。然而,对于KRAS野生型结直肠癌肝/肺转移患者,究竟应首选哪种靶向药物,与哪种化疗方案联合,目前还有争论。在尚无直接比较Bev和西妥昔单抗疗效的临床试验前,我们对比NO 16966、CYLSTAL、OPUS、CELIM等试验的结果发现,西妥昔单抗联合5-FU、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化疗的有效率较高,约达70%,肝转移瘤从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的比例也更高。故在没有更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前,以上间接数据可作为临床决策参考。
不可切除性mCRC 对于完全不可切除的mCRC,治疗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OS期。此时,KRAS野生型患者同样面临如何选择一线治疗方案的问题。
2009年在《肿瘤学年鉴》(Ann Oncol)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一线治疗使用Bev联合化疗可改善患者OS(HR=0.79)。两项上市后Ⅳ期研究(First-BEAT和BRiTE)显示,Bev+化疗使患者中位OS期延长约达23个月,与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相吻合。这些结果证实,Bev联合化疗确能增加OS益处。
至于西妥昔单抗,不同国家进行的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结果不一。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西妥昔单抗+FOLFIRI方案疗效似乎更好,患者PFS期和OS期均比单纯化疗组长。
另外,我们对比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用于一线、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时发现,若以PFS作为衡量指标,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在用于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时,患者的相对风险比下降最为明显(HR约为0.4),提示此时患者获益可能更大。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格罗斯(Grothey)于2010年11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 Oncol)发表评论,认为应根据治疗目的来选择KRAS野生型mCRC的治疗方案。若患者有根治机会,则可考虑选用有效率高的治疗方案,如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于完全是姑息性治疗的患者,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可能更为合适。
而对于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究竟何种一线治疗方案更好,我们期待正在进行的、直接对比Bev和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疗效的GALGB-C80405、FIRE-3、PEAK等临床研究能有所提示。
结直肠癌基因检测
对于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若有高危因素,建议先行新辅助化疗,再手术;若无高危因素,可先手术,再行辅助化疗。
对于潜在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若其KRAS基因无突变,则应首选哪种靶向药物,与哪种化疗方案联合,目前还存在争论。
对于KRAS野生型、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若有根治机会,可考虑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对于完全姑息性治疗者,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似更合适;而何种一线治疗方案更好,尚待研究。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