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118bet金博宝

重症医学年度研究进展(下)——心肺复苏进展

作者:邱海波教授等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3-11
导读

2010年,重症医学逐渐向规范化、个体化和系统化治疗模式发展。本报在3月3日A7版刊登了重症医学年度研究进展(上),介绍了感染性休克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的研究进展,本期将为您继续介绍心肺复苏、休克治疗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之一 邱海波教授)

  2010年,重症医学逐渐向规范化、个体化和系统化治疗模式发展。本报在3月3日A7版刊登了重症医学年度研究进展(上),介绍了感染性休克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的研究进展,本期将为您继续介绍心肺复苏、休克治疗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及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基石。传统心肺复苏(CPR)包括人工呼吸,在实施时存在较多障碍,故常导致患者抢救延迟。近年,多项研究证实了单纯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性,与传统心肺复苏相比,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脏骤停成人生存率和神经学预后的改善作用相似甚至占优,但目前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雷(Rea)等和斯文森(Svensson)等的研究均显示,与传统心肺复苏相比,急诊医疗系统(EMS)人员电话指导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患者出院生存率、30天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无差异,但Rea等的研究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因心脏原因导致心脏骤停和电节律紊乱患者,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有增加患者出院生存率的趋势。

  赫普佛(Hüpfl)等的一项荟萃分析提示,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成人患者,EMS人员在指导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时,应更加重视胸外心脏按压。

  因此,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在指导旁观者进行CPR时,应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尤其是连续按压可改善患者预后。

复苏后氧疗

  心脏骤停成人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最佳吸氧浓度仍然存在争议。高吸氧浓度的益处在于能够增加全身组织氧输送,但同时高吸氧浓度可能导致内脏器官在缺血再灌注期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从而对机体有害。动物实验证实,吸纯氧加重脑脂质过氧化作用和代谢功能障碍,加速神经变性和减缓短期功能恢复。

  基尔加诺(Kilgannon)等为了验证复苏后高氧血症是否增加患者死亡率而设计了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该研究纳入2001~2005年入住美国120家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6326例因非创伤导致心脏骤停成人患者,以住院死亡率为主要研究终点,结果显示,高氧血症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血氧组和低氧血症组患者。因此,在保证氧输送及避免组织缺氧前提下,降低吸氧浓度可能改善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可改善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学预后,但亚低温治疗时机、场合、实施方法和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等问题仍不明确。

  沃尔(Wal)等的研究显示,对于因心脏骤停入住ICU的患者,与未接受亚低温治疗者相比,接受亚低温治疗者的住院死亡率降低20%。伯纳德(Bernard)等的研究显示,与入院后开始亚低温治疗相比,入院前即开始亚低温治疗并未改善患者出院时功能状态。卡斯特恩(Castrén)等的研究显示,与入院后开始亚低温治疗组相比,实验组(在心脏骤停期间即开始接受经鼻蒸汽冷却降温,入院后继续接受亚低温治疗)可较快达到目标体温,但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均无差异。

  尼尔森(Nielsen)等的研究显示,心脏骤停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心律失常、电解质及代谢紊乱和惊厥发生率较高;全身性感染和出血发生率较低;持续高血糖和惊厥发作(接受抗惊厥药物治疗者)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

  (作者:卢院华 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 )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