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以罕见病为“主攻方向”的专科学会在上海成立,期望开展包括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研究、规范诊疗方法、研制新药物、完善三级防治体系等内容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以及有效推进相关法规、保障性措施的出台。
在中国,以专家初步达成的罕见病定义“共识”,人群患病率小于1/50万或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1万的疾病,可称为罕见病。罕见病种类繁多,80%为遗传性疾病,约50%在儿童期发病,大多无药可治。若以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罕见病约有6000种计算,中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应有1680万左右。
近日宣布成立的上海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网罗”了罕见病诊疗、预防、基础研究涉及的20余个临床专业的专家。上海罕见病专科分会首届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内科主任李定国教授表示,上海在罕见病领域的先行先试,将重点放在探索建立机制和保障上,放在苯丙酮尿症、戈谢病等可防可治的疾病上。例如,加强孕妇产前检查和新生儿筛查,扩大筛查的疾病谱;设立定点医院,开展12种罕见遗传病的首诊年龄等研究;成立市级罕见病专家咨询机构等。
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主任马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介绍说,我国专家学者对罕见病研究已开展多年,然而由于资金、政策和体制诸方面的限制,罕见病的社会现状不尽如人意:
一是从未进行过全国罕见病流行病学调查,许多罕见病的发病率不明;
二是罕见病检测能力低下,目前能够在医院开展的出生缺陷检测项目(罕见病多为出生缺陷)仅有20多项;
三是尽管绝大多数罕见病都与遗传有关,我国却与许多国家不同,医学院校没有临床遗传学科,医生分类中没有“遗传咨询师”,大多数医院也没有遗传检验室;
四是研究投入不足,我国对罕见病的研究投入几乎为零,因而防治手段非常匮乏;
五是相对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严重感染人群而言,罕见病患者面临着更多的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难题。
另据了解,以遗传性疾病为主的罕见病中,单基因遗传病占相当比例,约有一半在儿童时期即发病。这些患者病情通常比较严重甚至非常严重,呈慢性进展,常有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差,很多人不能自理。一般从症状开始出现到确诊耗时很长,会影响患者的及时治疗,误认也比较常见。大多数罕见病无药可医,仅有部分罕见病患者可以通过治疗改善症状。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种针对罕见病治疗的药物(国际上称之为“孤儿药”)上市,而国外一些罕见病治疗药物囿于价格等因素,眼下也极少能够进入国内使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