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王伟教授选择贝尔(bell)麻痹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盲法评估这一国际通行认可的研究手段,研究得气相关手法技巧和得气程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得气治疗模式能够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肌功能和生活质量。研究论文2013年2月25日发表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王伟教授选择贝尔(bell)麻痹作为研究载体,通过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盲法评估这一国际通行认可的研究手段,研究得气相关手法技巧和得气程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得气治疗模式能够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肌功能和生活质量。研究论文2013年2月25日发表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
王伟介绍,中国传统针灸理论强调针刺强度必须达到一个阈值以产生“得气”,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得气是穴位和穴周的一种内在复合感觉,包括酸、麻、胀、痛、冷、暖、重和放射感。但是,得气之后方可获得最佳疗效的观念从未被现代科学证据所证实。
研究者将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入得气组(167例)或对照组(171例)。两组均接受针刺治疗。得气组中,手法操作针具直至达到得气;对照组中,刺入针具之后不做任何操作。所有患者均接受强的松的基础治疗。主要结果是6个月时患者面神经功能。
6个月后,得气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调整比值比:4.16,95%置信区间(CI):2.23–7.78)、残疾评价(最小二乘均数差值:9.80,95% CI:6.29–13.30)和生活质量(最小二乘均数差值:29.86,95% CI:22.33–37.38)均更佳。Logistic(罗杰斯特)回归分析显示得气分数与面神经功能正相关(调整比值比:1.07,95%CI:1.04-1.09)。研究者据此认为,诱导得气的强刺激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疗效更佳,得气强度越强,疗效越佳。
该论文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上发表后,该杂志网站头条位置报道该文,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此研究结果。随后,路透社、每日科学(Science Daily)等世界数十家网站通过多种语言报道了此研究结果。王伟教授的研究使针灸和得气概念得以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
研究者说
应重视针灸理论个体化治疗的精髓传播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科 王伟
针灸治疗,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有约2500年历史。其疗效已逐渐得到公认,在世界上逾百个国家已经获准开业并且在数十个国家中得到医疗保险体系认可。
但是,针灸疗效是否仅仅只是安慰剂效应?在西方主流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目前针灸疗效得到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的疾病也局限于疼痛类的疾病,如:紧张型头痛、偏头痛、慢性下背痛和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等。国际上真针刺与假针刺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的报道层出不穷。因此,出现在高影响因子杂志的针灸论文仅局限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面,且有不少为阴性结果。
为何国外许多真假针刺随机对照试验呈阴性结果,导致针灸被视为暗示疗法,疗效被看作安慰剂效应?笔者认为,针灸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之中,其精髓及其相关技巧未被真正理解,甚至被误解。尤其是传统中医非常注重的“得气”概念未被国际主流学界关注与认可。《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是指针灸师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及“治神”等暗示手段使患者穴位及穴周内在复合感觉强度达到一定阈值,只有达到“得气”这种阈值方有可能取得最佳疗效。得气,这一针灸个体化治疗思想的重要体现,却未能在国际针灸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得到重视,国际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几乎都未对得气强度进行量化评估,相当多国外针灸治疗指南中未提及得气及得气强度的评估。有些研究将针刺强度错误地简单化为外在的电针刺激强度,无视不同个体因为个体差异而对相同针刺强度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内在体验强度。将个体内在复合感觉强度作为得气强度进行评价,才真正符合中国传统针灸理论个体化治疗的精髓思想,才可能使临床实践和研究中的针灸疗效达到最佳程度。
王伟,双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副院长,同济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中文版主编,教育部主办“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主编,卫生部五年制《神经病学》教材副主编,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第一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两项、973重大专项一项、卫生部重点项目一项、德国生物科学特别基金一项。近几年在CMAJ,Cell, Ann Neurology、Glia、Prog Neurobiology、Stroke、Nature Cell Biology等发表国际神经科学知名杂志发表论文52篇,其中封面文章五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
已发表的代表性SCI论文
1. Sha-bei Xu, Bo Huang, Chen-yan Zhang, Peng Du, Qi Yuan, Gui-juan Bi, Gui-bin Zhang, Min-jie Xie, Xiang Luo, Guang-ying Huang, Wei Wang*,Effectiveness of Strengthened Stimulation in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ell’s Pals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MAJ, 2013,Feb 25. [Epub ahead of print]
2. Xie M, Yi C, Jia L, Luo X, Xu S, Yu Z, Tang Y, Zhu WH, Du Y, Zhang Q, Dong Q, Zhu WZ, Zhang X, Bu B, Wang W*, Glial Gap junctional communication involvement in hippocampal damage after MCAO, Annals of Neurology, 2011 Jul;70(1):121-32.
3. Han J, Kesner P, Metna-Laurent M, Duan T, Xu L, Georges F, Koehl M, Abrous DN, Mendizabal-Zubiaga J, Grandes P, Liu Q, Bai G, Wang W, Xiong L, Ren W, Marsicano G, Zhang X. Acute Cannabinoids Impair Working Memory through Astroglial CB(1) Receptor Modulation of Hippocampal LTD. Cell. 2012 Mar 2;148(5):1039-50.
4. Ding H, Xu Y, Bao X, Wang X, Cui G, Wang W*, Hui R, Wang DW.Confirmation of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ignals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Reveals Risk Loci for Ischemic Stroke.Stroke. 2010; 41(1):177-80.
5. Wang W*, Bu B, Xie M, Zhang M, Yu Z, Tao D, Neural cell cycle dysregulation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Prog. Neurobiol ,2009, 89,1-17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