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形态差异可将白细胞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即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3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根据形态差异可将白细胞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即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3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是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在防御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嗜酸性粒细胞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释放组织胺酶从而影响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中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或将这些活性物质灭活。单核细胞有活跃的变形运动能力和强大的吞噬功能,能吞噬一般细菌、组织碎片、衰老的血细胞、某些寄生于细胞内的细菌/抗原,并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在机体免疫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用免疫学方法可将其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转化为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白细胞分类的标准做法是把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或瑞氏-姬姆萨复合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予以分类计数,得出各类白细胞的相对比值(百分数),同时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变化。这种显微镜白细胞分类方法可作为金标准,用于对各种仪器分析法进行确认和复核。
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范围见表1,婴幼儿白细胞分类参考范围见表2。目前多数医院采用三分群和五分类法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白细胞分类,前者有一定局限性,其结果可供过筛检查参考,但不能使用上述参考范围;五分类法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相对可靠,但应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并根据具体测定结果选择某些指标异常的标本进行显微镜法复检,以核实结果。仪器不能正确分类时仍需显微镜法进行分类。
临床应用价值
中性粒细胞
生理性增高 见于妊娠、分娩、疼痛、新生儿、剧烈运动、严寒等情况,以上均为一过性增多,去除影响因素后即恢复正常。
病理性变化 增高见于急性感染,例如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心肌梗死与心绞痛、肺梗塞、肝脾破裂、宫外孕等)、中毒(如急性中毒、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酸中毒等)、恶性肿瘤(如急慢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或副伤寒、麻疹、流感等)、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的反应及其他情况(如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 可见于以下情况:变态反应、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紫癜、荨麻疹;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支气管炎等);寄生虫病(如蛔虫感染等);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减少 见于以下情况: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素等;患伤寒、副伤寒。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癌转移、铅中毒等情况时。
淋巴细胞
增高 见于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麻疹、结核、肝炎、传染病恢复期)或患肿瘤(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时。
减少 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接触X线照射等、有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的急性期等情况。
单核细胞
增高见于存在某些感染(如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恶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时。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影响因素
在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否则结果可能受影响。
·分类时应从血膜体尾交界处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垛状迂回移动,不能重复计数和遗漏;
·遇到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的血片,应检查多张;
·分类见有核红细胞,不计入白细胞总数内,以分类100个白细胞过程中见到多少有核红细胞报告,并注明其所属阶段;
·除某些病理情况(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细胞的数量不超过白细胞总数的2%;若破碎细胞(如破碎的嗜酸性粒细胞等)仍能明确鉴别,应包括在分类计数中;在结果报告中应对破碎细胞或不能识别的细胞做适当描述;
·分类中应注意观察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形态、染色及分布情况,注意有无寄生虫和其他异常所见。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