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其他

双源CT对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作者:杨艳辉 整理 来源: 日期:2013-03-12
导读

  近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指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08期《临床放射学杂志》上。

  近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指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08期《临床放射学杂志》上。

  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0.16;P=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

  相关链接:http://med.wanfangdata.com.cn/Journal/lcfsxzz.aspx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