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眼科第1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6700万青光眼患者,其致盲率已居世界致盲眼病第2位。提高对青光眼疾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青光眼是眼科第1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根据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6700万青光眼患者,其致盲率已居世界致盲眼病第2位。提高对青光眼疾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青光眼致盲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许多患者症状隐匿,病程发展缓慢,患者多认为视力下降是由近视或白内障等其他眼病引起的,或青光眼患者由于表现为尚可的中心视力,故未予以高度重视,视功能严重受损时才就诊,却早已失去治疗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失明。值3月6日世界青光眼日到来之际,现介绍青光眼后期管状视野的治疗与预防。
晚期青光眼管状视野产生机制
视野缺损是青光眼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状视野和(或)颞侧视岛的视野缺损出现在晚期青光眼阶段主要与视盘结构及视网膜神经纤维的分布有关。
病理性眼压升高时,导致位于视乳头上下方相对拥挤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供血相对较差,且此处视盘筛孔较大,结构薄弱,抗压能力差,故最先受累;而鼻侧筛孔相对较小,组织致密,抗压能力强,故出现病变较晚;乳头黄斑纤维束及鼻侧神经纤维视盘走行于鼻侧,并有大血管营养支持,故最晚发生损伤。
晚期青光眼的治疗
晚期青光眼患者常具有典型的青光眼损害改变,包括视神经明显萎缩、视盘色苍白、视盘旁显著变薄、视神经纤维呈弥散性缺失、视野表现为管状视野和(或)颞侧视岛等。
晚期青光眼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目前多主张晚期青光眼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将眼压降至较低水平可减少因长期持续性或波动性眼压较高导致的视盘供血不足,减缓视神经损伤进程。晚期青光眼患者对眼压耐受能力有限,一般主张将眼压控制在12 mmHg以下为最佳。
晚期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纤维已非常脆弱,对术中刺激及眼压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极易出现血管痉挛及栓塞等,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且手术后浅前房及出血等青光眼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早期青光眼。
晚期青光眼手术治疗方式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房水引流植入术、睫状体光凝术或冷冻术等。此外,通过益脉康、银杏叶等扩血管药物扩张眼底血管,增加视神经血流灌注,对保护视神经、延缓视功能损害具有积极作用。
晚期青光眼的预防
青光眼患者及其家属对于青光眼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虽然青光眼是不可能治愈的,但通过合理有效的药物、激光或手术方法可控制疾病加重,使患者保持与其年龄及生活状况基本相适应的有用视功能。
控制晚期青光眼是青光眼防治的重要话题。研究显示,眼压与视野缺损具有相关性,即眼压每升高1 mmHg,视野缺损的严重程度将增加10%。因此,有学者建议,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眼压应控制在引起青光眼性损害临界眼压的30%以下,即须将目标眼压控制在约12 mmHg以下。
目标眼压应随病程发展而适时改变,故术后定期随访,检查眼压、眼底及视野十分重要。对于表现为管状视野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应定期监测眼压,最好每3个月进行1次眼底及视野检查。此外,由于青光眼患者个体差异较大,故应根据青光眼的不同类型、患者年龄、对药物反应状况及复诊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定期随访的间隔和频率。
晚期青光眼患者平时应调整生活节律,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遵照医嘱按时用药,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控制眼压水平,延缓甚至阻止视神经继续损害。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