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19岁,因尿检异常2年余入院。血尿液检查示肾小管功能损伤,表现为低尿酸血症、低钾血症。肾活检病理支持IgA肾病(IgAN),眼科检查示角膜K-F环。经头颅磁共振(MRI)、B超检查,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该病历提示,Wilson病是以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以肾脏病变为首发症状者少见,易漏诊;当遇到不明原因肾小管间质损害时,眼部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线索。
摘要
尿酸血症、低钾血症。肾活检病理支持IgA肾病(IgAN),眼科检查示角膜K-F环。经头颅磁共振(MRI)、B超检查,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该病历提示,Wilson病是以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而以肾脏病变为首发症状者少见,易漏诊;当遇到不明原因肾小管间质损害时,眼部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线索。
患者男性19岁,因尿检异常2年余入院。血尿液检查示肾小管功能损伤,表现为低提示 1例青年男性,因发现尿检异常2年余入院。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支持IgA肾病(IgAN),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无法用原发性IgAN解释。进一步搜寻导致继发性IgAN的基础疾病。眼科检查显示角膜K-F环,结合患者的眼、肝、脑部病变,诊断为Wilson病。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19岁,因发现尿检异常2年余入院。
现病史 患者在进食不洁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发热(体温38.5℃,)、咽痛,次日体温恢复正常,恶心呕吐好转,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蛋白2+、隐血3+,血压及血清肌酐(Scr)正常。
患者来我院就诊,辅助检查示尿蛋白0.71 g/24h,尿红细胞60万/ml,均一型,Scr 1.03 mg/dl, B超双肾大小及形态正常。以后尿蛋白波动于0.43~0.85 g/24h,尿红细胞1万~50万/ml,多形型,Scr正常。
患者再次来院。辅助检查示少量蛋白尿(0.79 g/24h), Scr 正常,低尿酸血症(97 μmol/L),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患者病程中无浮肿、肉眼血尿、夜尿增多、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无不规则发热、皮疹、脱发、188体育平台论坛 溃疡、口干、眼干、腹痛、黑便及体重下降。
既往史 无特殊。
家族史 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患者为独子,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 体温36.5℃,脉搏76次/分,血压 120/80 mmHg,呼吸18次/分,体质指数(BMI) 18.8 kg/m2。
发育正常,神志清楚,心、肺、腹体检未发现异常。
诊断经过 肾小管功能明显受损
入院后尿液检查示少量蛋白尿(0.67 g/24h),少量镜下血尿(尿红细胞7万~13万/ml,多形型),同时发现近端肾小管功能明显损害,表现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显著升高(42.88 mg/L,正常值<0.5 mg/L),肾性糖尿(508 mg/24h),小分子(分子量<6万道尔顿)尿蛋白占36.0%。血液检查也提示肾小管功能损伤,表现为低尿酸血症(99 μmol/L),低钾血症(3.37 mmol/L)。
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难以单纯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解释,进一步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光镜:21个肾小球,1个球性废弃,肾小球节段系膜区轻度增宽,包曼囊壁节段增厚、分层,囊周纤维化;小灶性肾小管萎缩,较多非萎缩小管基膜增厚,肾间质散在单个核及酸性细胞浸润(图1)。免疫荧光:IgG++、IgA++、C3++,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图2)。IgM、C4、C1q阴性。电镜:未见肾小球,肾小管基膜增厚,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线粒体变性,表现为内外膜分离,嵴变短、消失,溶酶体增多,数处见髓样小体(图3)。
诊断经过 发现角膜K-F环
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支持IgA肾病(IgAN),但原发性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多出现在疾病晚期,且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较肾小球病变明显减轻,此例患者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无法用原发性IgAN解释。
进一步我们搜寻导致继发性IgAN的基础疾病,辅助检查发现多种自身抗体阴性,血清补体正常,血清副球蛋白检查未见异常,双眼滤纸试验与泪膜破裂时间正常,肾组织Ⅳ型胶原α3、α5链染色正常。风湿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IgAN不成立,IgAN伴副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或遗传性肾炎也不成立。
眼科检查显示角膜K-F环(图4),提示须排除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ilson病可以通过IgA在肾组织沉积和铜代谢异常导致IgAN和间质性肾炎。
头颅磁共振(MRI)发现双侧豆状核及壳核可见长T1长T2信号,第三脑室增宽(约13 mm)(图5-7),B超检查示肝区光点增强,病程中患者肝功能正常,血清铜蓝蛋白267.1 mg/L(正常值110~500 mg/L)。
结合患者的眼、肝、脑部病变,尽管患者肝功能与血清铜蓝蛋白正常,但也明确诊断为“Wilson病,Wilson病相关性肾损害,慢性间质性肾炎(代谢相关性), IgAN(继发性)”。诊断明确后予以锌制剂驱铜治疗,同时辅以冬虫夏草制剂治疗。
Wilson病累及肾脏少见,以尿检异常为首发症状,更为少见,易致误诊与漏诊。本例患者虽具眼、脑病变,但缺乏典型的肝脏病变,血清铜蓝蛋白正常,临床上也极易误诊与漏诊。患者入院后检查发现明显的肾小管间质损伤,进一步行眼科检查,从而明确不典型Wilson病的诊断,为早期治疗,预防后续进一步肝、脑、肾损害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分析讨论 不典型Wilson病的诊断
Wilson病是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生率为1/30万,在不同种族、家族及个体间,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起病形式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国外报告误诊率达28%,国内文献报告误诊率高达45%~50%。国内胡纪源等将在Wilson病首发症状出现后,经2个以上医院就诊,时间超过3个月仍错误诊断或尚不能明确诊断者,定义为误诊或诊断不明,对1011例患者研究分析,发现51.04%长期误诊,19.09%长期诊断不明,仅29.87%能在首发症状出现3个月内得到正确诊断。
不典型Wilson病给临床及时正确诊断带来巨大的挑战,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2001年在德国莱比锡(Lpeizig)第八届国际Wilson病和门克斯病 (Menkes病)会议上,专家对不典型Wilson病诊断提出了Lpeizig积分系统,积分4分,即可以明确诊断(表1)。2007年Ala等提出了Wilson病诊断思路,2008年美国肝病学会对临床以肝脏病变和(或)神经精神异常表现的Wilson病诊断进行了规范,对不典型Wilson病诊断步骤未作修改。
国内文献显示,Wilson病肾脏损害并不鲜见,但以肾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少见。许贤豪等报告的80例Wilson病患者中,肾脏受累者占40% ,以肾脏改变为首发表现者仅占3.99%。姜红等报告,24例Wilson病患儿中伴肾损害者8例,其中仅1例以肾脏病变为首发症状。以肾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Wilson病更易漏诊。
分析讨论 Wilson病肾损害的临床表现
Wilson病源于WD 基因突变不能有效表达基因产物,导致铜代谢障碍,过量的铜积聚于肝、脑等组织,引起相应病变。尽管铜也可以沉积在肾脏,但肾损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较肝、脑明显减轻。
为何Wilson病肾脏损害的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远不及肝与脑?这与不同组织铜转运ATP酶(ATPases)分布不同有关。ATP7A在肾小管基侧膜铜转运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保护肾脏免受铜负荷过度的影响。
我国学者的工作表明,Wilson病肾损害并不少见,主要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患者临床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氨基酸尿、肾性糖尿等;也可以出现肾小球损害,主要有蛋白尿伴血尿、单纯血尿、单纯蛋白尿三种形式;还有文献报告可以出现肾结石。
分析讨论 Wilson病肾损害的病理改变
目前认为,介导Wilson病肾损害可能机制有以下几点。①铜在肾脏沉积:主要集中于近曲肾小管及远曲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化,基底膜增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②IgA在肾组织沉积:介导继发性IgAN,主要继发于Wilson病肝脏损害,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受损害;铜也可以介导肾小球损害,引起血尿。③骨质疏松,钙磷代谢紊乱:导致泌尿系结石。
点评
Wilson病是以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我国,Wilson病引起的肾脏损害并不少见,但以肾脏病变为首发症状的十分少见,易漏诊。当临床上遇到不明原因的肾小管间质损害时,应警惕Wilson病。多种肾脏疾病可以出现眼部病变,眼部检查是明确此类患者诊断的重要线索。
注:本文为删减版,PDF全文点击查看:Wilson病.pdf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