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脆弱的急诊科——SARS流行后的反思(1)

作者:王仲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03-08-07
导读

         我庆幸我没有被传染上,因为按我们医院的一位呼吸科教授的话讲:“感染是正常的,不感染才不正常,因为我们的隔离条件太差了”。作者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协和医院较早接触SARS病人的医师之一。

  ——SARS流行后的反思(1)

  北京协和医院 王仲

  SARS肆虐京城三个月后被遏制住了。很多人的兴奋点已经离开了这种令人恐怖一时的传染病。然而,当事者——病人、病人家属以及参与抢救治疗的医护人员却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

  我庆幸我没有被传染上,因为按我们医院的一位呼吸科教授的话讲:“感染是正常的,不感染才不正常,因为我们的隔离条件太差了”。当第一例SARS病人出现在协和医院东院急诊抢救室后,我们开始了应对SARS的战斗:腾出一个房间,戴上口罩、穿上单层隔离衣。来了四个病人,我们腾出三间房;来了更多的病人,我们开始打隔断……我们一直在跟SARS赛跑。虽然最后我们以很小的伤亡战胜了SARS,可是我们也累坏了、吓坏了。难道这应当是一个大型综合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方式和手段?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病人进入医院的入口之一。急诊科收治的病人是没有经过任何筛选的。正因为如此,SARS病人就是从急诊科陆续进入京城的各家医院,并在院内造成传播。东直门中医院、人民医院的损失是惨重的。可是,我们不能说一句:“因为我们的通风条件不好”就完了。调查一下,我们有多少急诊科医师是自愿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急诊科医师了解多少传染病知识和传染病法?有多少人懂得隔离与防护?多少人有隔离措施和能力?再调查一下,京城大大小小的医院,哪个急诊科没有停留过麻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患者,而这些病人是否被有效地隔离?这次通风条件不好引起了大规模的感染,如果下次再有SARS或其他传染病入侵,我们是否可以摆脱同样的窘境?

  急诊医学是一个已被世人认可的医学专科,是否存在急诊医学科已经被卫生部认定为评三甲医院的标准之一。但是,急诊医学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目前还难以界定。急诊科的人员准入制度、硬件结构的设置等等都没有统一要求和规定。由于急诊科地位低、待遇差、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和职业寿命短,很少有人愿意从事急诊科工作,不少医院急诊科人员严重缺编。在病人的分布上,所有各科无法收容的病人都停留在急诊科。当北京朝阳医院在二楼开设输液室和急诊ICU时,王佩燕主任曾说过:“急诊走上二楼就是急诊的革命”,这反映了急诊科在医院中的地位。也正因为这样的地位,才使得急诊科成为医院链条中最薄弱、最易受伤害的一环,而成为SARS的突破口。

  加强急诊科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和医院领导应当对急诊医学进行合理定位,对急诊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实施准入和考核制度,对急诊医学科的结构建设提出统一、合理规划和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求在急诊科设立传染性疾病的筛查和隔离等医院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性疾病,将其控制在最小的流行范围,才能避免来自急诊科的医院和社会的污染。

  作者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协和医院较早接触SARS病人的医师之一。该院东院于2003年3月17日开始接收SARS病人以后的3个月中,作者主要负责急诊SARS隔离病区的设计、病区管理。此外,他还参加了SARS专家组的工作,先后参与了该病区200余例SARS病人的诊疗工作及多次院内发热病人的会诊。他与该院检验科倪安平主任、骨科刘勇博士一起采集了SARS病人鼻咽拭子158例,成功地培养出3株冠状病毒。在对SARS病人的诊疗过程中,他特别注重病人的心理治疗,经常到病房与病人沟通,解决病人的心理疑虑。由于在此期间作出的突出业绩,他获得了北京市第17届“五四青年”奖章。目前,他正致力于SARS病人的康复期随诊工作,并为社会尽快真正接纳SARS病人而努力。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