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初探SARS的发病学

作者:谷伯起 蒋栋良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03-07-31
导读

         免疫系统改变:淋巴系统T细胞首先受到攻击,T4和T8细胞数均显著降低,尸检结果示有的病例肺部淋巴结有出血、坏死。编后 本文的两位作者,谷伯起(上海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和蒋栋良(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肿瘤免疫副研究员)都是年龄超过75岁的老教授。

  谷伯起 蒋栋良

  人们对SARS的认识已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在掌握了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以及病理尸检等资料的基础上,便有可能对SAR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病学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发病机制:疾病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干咳、少量血痰,上呼吸道并无明显的卡他症状,提示病毒经上呼吸道入侵后形成一过性病毒血症;之后,病毒迅速在肺内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到达全身脏器,导致肺部出现病变、持续高热、乏O2等全身反应。说明SARS冠状病毒作用的靶细胞是肺泡细胞。其一系列病理改变,属于弥漫性肺泡损伤的范畴,常见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二、临床病理联系:

  发热:本病以短暂发热迅速进入持续高热为特征,提示在病毒血症期,作为异种抗原蛋白病毒在血液、全身脏器大量繁殖,导致持续弛张的高热。

  白细胞数不增高:病毒感染一般不出现促中性白细胞增生的信号物质,是病毒抗原特性所决定的。

  免疫系统改变:淋巴系统T细胞首先受到攻击,T4和T8细胞数均显著降低,尸检结果示有的病例肺部淋巴结有出血、坏死。由于本病是急性传染病,其免疫系统会呈现出了一系列剧烈的应答反应。

  肺部及全身乏O2症状:急性期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大量浆液伴红细胞渗出,有透明膜形成,有时可见病毒包涵体。由于肺泡上皮细胞广泛受损,强烈的血管反应性改变,造成逐渐加重的肺淤血、肺水肿。导致气血屏障机制障碍、呼吸窘迫、血氧饱和度下降,全身乏O2。机化期与急性期并无明显界线,此时肺泡间隔变宽、纤维化,肺泡塌陷。进一步导致肺部呼吸面积减少。重症患者中,由于持续高热。全身乏O2,体力极度消耗,抵抗力下降,常伴发肺部继发性感染。最后,造成两肺广泛纤维化,蜂窝肺,致使肺组织大面积毁损,病人死于呼吸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编后 本文的两位作者,谷伯起(上海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和蒋栋良(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肿瘤免疫副研究员)都是年龄超过75岁的老教授。蒋栋良先生十几年前患高位截瘫,冒着风险进行了手术,逐渐恢复到能短距离行走、读书和写字等。两位老教授十分关注SARS的进展,他们不顾高龄和疾患,望能发挥余热,非常认真地收集资料,二人切磋合作,写成此文。他们的精神感人至深,激励我们晚辈要更加倍努力。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