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急诊中极具挑战性的症状,其病因繁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急诊中极具挑战性的症状,其病因繁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急性肺栓塞(APE)及张力性气胸等高危胸痛,也包括稳定性冠心病、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中低危胸痛。胸痛背后的疾病不仅病情变化迅速,而且危险性差异悬殊,稍有延误,患者可能就会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因此,急性胸痛的急救不仅是对患者生命的守护,更是对医疗团队专业能力的严峻考验。以下是常见高危胸痛的救治策略。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
STEMI是ACS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其救治的核心目标是尽快恢复心肌的有效再灌注,以缩短心肌缺血时间。对于STEMI患者的救治,应遵循以下步骤:
快速诊断:怀疑STEMI的患者应尽快完成心电图(ECG)、即时检验(POCT)、床旁超声等辅助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明确STEMI的诊断。
再灌注策略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院的救治条件,选择合适的再灌注策略,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转运PCI或静脉溶栓治疗等。
药物治疗:在再灌注治疗的同时,应启动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通常包括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抑制剂,如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则可能包括普通肝素或比伐芦定等。
溶栓治疗:对于不能及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选择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如瑞替普酶、阿替普酶等,以提高血管再通率并降低出血风险。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救治
NSTE-ACS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基于危险分层的治疗策略:
危险分层:使用GRACE风险评分和TIMI风险评分等模型对NSTE-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治疗策略:根据危险程度分层施治。对于极高危患者,应在2小时内实施紧急介入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建议在24小时内行早期介入治疗;对于中危患者,可在72小时内选择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与STEMI类似,NSTE-ACS的药物治疗也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此外,还可能包括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ACEI/ARB等,以改善心肌微循环、抗心肌缺血、防治心室重构。
介入治疗:对于不具备PCI能力的医院,应与具备PCI能力的医院合作,建立联络及转诊机制,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介入治疗。
ACS合并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早期预警
ACS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是ACS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因此,对于高危ACS患者,应采用“急性心衰早期预警Super-score评分系统”,该系统由氧饱和度(S)、小时尿量(U)、心率(P)、情绪状态(E)和呼吸频率(R)五个指标组成,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建议对高危ACS患者每小时进行一次评分,理论上可以提前2~6小时预测患者急性心衰的发作,从而为急性心衰的早期预警和提前干预提供指导。
二、急性主动脉夹层
初步评估与监护:对于高度怀疑AAD的患者,应立即将其送入胸痛诊间进行监护,并限制其活动以减少主动脉壁的压力。同时,应尽快完成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型、血气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功能和血生化等检测,以辅助诊断并为可能的手术治疗做准备。
症状控制与生命体征管理:为了控制夹层的发展和降低主动脉破裂的风险,应尽快给予患者有效镇痛,可以使用阿片类药物,并通过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和血压。理想的控制目标是心率60~80次/分钟和收缩压100~120 mmHg。
辅助检查与诊断确认:在症状控制稳定后,应尽快完成床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这些检查有助于评估心脏功能和主动脉的结构。随后,应尽快进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明确AAD的分型和受累范围,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治疗方案制定与转诊机制:根据CTA的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不具备大血管介入和手术能力的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急性主动脉夹层转诊机制。在转运过程中,应告知患者家属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转运途中发生意外情况的预案。在药物治疗相对平稳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至具备手术条件的医疗机构。
三、急性肺栓塞
初步诊断与评估:对于APE患者,入院后应立即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心电图、血气分析、D-二聚体、BNP和cTn等,以评估肺栓塞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完成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危险分层。
风险评估与治疗决策:使用Wells评分或PESI(肺栓塞严重指数)等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以确定其风险等级。对于高危APE患者,应尽快完成床旁超声检查,并立即开始抗凝治疗。
高危患者的紧急处理:对于排除溶栓禁忌证的高危患者,应及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应考虑导管碎栓、溶栓或手术取栓,并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血压,限制活动。
中低危患者的管理:对于中低危APE患者,应在住院或门诊进行抗凝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凝血指标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尽量减少出血风险。
四、张力性气胸
紧急评估与监护:所有怀疑张力性气胸的患者应立即送入胸痛诊室或抢救室进行监护。在确诊后,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以减轻胸腔内的压力。
胸腔穿刺术:对于张力性气胸患者,应立即施行胸腔穿刺术以进行紧急排气和减压。穿刺位置通常选择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可以使用粗针头进行穿刺排气。
影像学检查与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进行胸腔穿刺减压的同时,应进行床旁X线或胸部CT检查以评估气胸的程度和位置。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先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结语
面对胸痛,医护人员既是与死神赛跑的战士,也是托起生命希望的守护者。唯有不断精进专业、优化流程、凝聚协作,才能在这条生死线上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因为生命的重量,容不得一丝侥幸;而医学的温度,正藏在每一次“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执着里。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痛分会. 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4): 413-41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4.002.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