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细胞保护”为卒中患者救治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国内外顶级专家共话卒中前沿进展。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成年人群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已成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面对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的溶、取栓治疗不断取得突破,缺血性卒中治疗已经迈入再灌注时代,但是依旧存在如时间窗限制、再通率低、技术欠标准化以及疾病预后差等问题亟待解决。而与此同时,学界高度关注却一度遭遇临床转化困难的神经保护治疗,也在近两年因为ESCAP-NA1和TASTE研究的陆续发布而重启希望之门。2022年8月5日,第三期“卒中新语国际学术峰会”在CSA&TISC 2022第八分会场脑细胞保护专场召开,另分别设置长沙、南昌、青岛、郑州四大会场,以多地联线的形式同步进行,线上线下共四千人共同参与。
本次会议邀请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徐运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伊龙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肖波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晓牧教授、青岛市立医院谭兰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马建军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同时本次会议特邀英国国家卒中医学临床主席、伦敦大学国王学院AnthonyRudd教授及国内知名专家围绕“脑细胞保护提高卒中患者预后”主题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提升卒中患者的急性期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Anthony Rudd教授首先分享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救治策略对预后的影响”专题内容,提到卒中单元的急性期护理对于减少死亡和长期残疾有重要治疗价值。Anthony Rudd教授提出了在急性卒中管理非常重要且影响结局的4个方面:适当补水、氧疗、血压和体温,且分别从接受溶栓以及接受血栓切除术患者在这4个方便进行了论证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要从整体上提升急性卒中护理质量,这不仅涉及静脉溶栓和血栓切除术;需要加强公众意识;需要完善紧急医疗服务,将患者送至能够提供血管重建和专业卒中护理的医院;需要改善急诊科对卒中患者的响应和护理,增强所有患者对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和卒中单元护理的可及性,尤其在维持平衡和预防并发症方面需要做得更好。
缺血性卒中治疗关键:挽救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卒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最终形成的是脑组织的缺血,根据缺血程度不同,将其分为缺血坏死区和周边的继发半暗带。而挽救缺血半暗带也是目前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杜万良教授结合2022年欧洲卒中组织(ESOC)大会上的卒中急性期再灌注治疗进展,提出缺血性卒中治疗关键包括挽救半暗带,脑细胞保护药物可维持缺血半暗带,延长有益再灌注的时间窗。同时,杜万良教授指出2022年欧洲卒中组织大会一项研究显示,对于接受溶栓/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肖波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晓牧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谭兰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马建军教授就会议内容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肖波教授表示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大型临床试验,并对桥接治疗等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吴晓牧教授指出,除溶栓、取栓、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外,血压、体温的管理及脑细胞保护等其他辅助治疗同样重要。谭兰教授认为,要重视脑血管病患者溶/取栓前后的管理,形成全面的、标准化的管理流程。马建军教授提出,卒中管理要全面、系统化,要在遵循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治疗。
缺血性卒中治疗基本策略:脑细胞保护+再灌注
围绕“无效再通的现状分析与应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丽萍教授从无效再通可能的发生机制(包括再灌注损伤、血栓炎症和微循环障碍)出发,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开通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期以血管再通为核心的各种治疗措施,主要是挽救梗死灶周围发生缺血性损伤而尚未死亡的神经细胞---缺血半暗带。治疗基本策略为脑细胞保护+再灌注。脑细胞保护目的是买时间,通过低温或脑细胞保护药物对抗导致缺血性损伤的有害分子和细胞,以达到“冻结”缺血半暗带,减缓转化为梗死核心。刘丽萍教授重点介绍TASTE研究证实了依达拉奉右莰醇多靶点脑细胞保护治疗获得临床验证,并提出TASTE-2研究将为先必新联合再灌注治疗增添新证据。
卒中后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之一
脑卒中的损伤机制复杂,脑梗死后因为脑组织的血氧迅速减少,会迅速导致兴奋性毒性,进而产生炎症及神经元凋亡等,而大脑本身也会启动内源性的神经保护和修复,来对抗兴奋性毒性和抗炎等,并且内源性神经保护和修复过程始于急性期初发,并伴随损伤病程持续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戚晓昆教授带来了“缺血卒中急性期神经炎症损伤机制与靶点探索”的分享。戚晓昆教授指出脑梗死后损伤机制复杂,脑组织病理损伤(炎症)与内源性保护(修复)同时进行。AIS的炎症级联主要有三条通路:MMPs、炎性因子和DAMP。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立即发生,产生炎症因子和自由基,且对患者预后造成破坏。因此,炎症是AIS全程管理的潜在治疗靶点之一,戚晓昆教授提示右莰醇可发挥积极作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表现出更强的效果且显著延长治疗时间窗。
依据Stair原则,脑细胞保护联合血管再通治疗可以提高患者获益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乐教授全面介绍了缺血性卒中治疗基本策略,一种是使血管再通,促进再灌注,包括溶栓,取栓,增加侧支血流等;另一种是通过神经保护,延缓缺血半暗带的进展,买时间,目前有低温疗法和神经保护药物等。目前溶栓/取栓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血流的主要措施,但其局限性导致实际获益患者比例低。基于此,张乐教授根据STAIR组织的第十次会议中提出的“脑细胞保护”替换“神经保护”概念,更是从发病机制角度建议,脑细胞保护应参与再灌注治疗的全过程,并分别从院前脑细胞保护——入院血管再通前的脑细胞保护——再通后的脑细胞保护应用进行了分享。最后,张乐教授提示了依达拉奉右莰醇在再通后的脑细胞保护治疗价值确切,且其在再通前的脑细胞保护研究也在积极探索中。
随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胡治平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涂江龙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勇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宋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拥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淑娟教授围绕再灌注治疗及脑细胞保护相关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
胡治平教授表示,脑细胞保护与再灌注治疗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依达拉奉右莰醇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打开了脑细胞保护剂的大门。涂江龙教授提出了如何提高再通质量,减少无效再通的现实问题。他指出,关于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试验是具有较大样本量的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对脑保护在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的临床探索。张勇教授表示,院前延误致使血管再通无效甚至有害,脑细胞保护措施可使其得到更好的再通效果。依达拉奉右莰醇在神经细胞保护的前提下加入抗炎作用,更好地提高了再通效果。宋波教授在讨论中着重关注了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和保护,以及如何让脑细胞保护策略尽快落地实施的问题。张拥波教授和李淑娟教授强调,再灌注治疗是基础,脑细胞保护剂的开发必须和再灌注治疗相结合。
会议最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董强教授表示,大家应该从观念上更广泛地扩展神经保护的理念,从广义改善卒中预后的角度来探讨神经保护及其临床试验,使神经细胞保护制剂在临床得到有效应用,改变患者结局。此次卒中新语国际学术峰会圆满落下帷幕。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