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继发于闭塞性(血栓形成、栓塞)或非闭塞性(低流量或血管痉挛)血管功能不全的肠缺血性损伤。早期诊断仍然是一个挑战,许多患者可能发展为肠梗死甚至死亡。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是最常见的原因,而SMA血栓与死亡率增高具有相关性。 肠坏死的发生可以通过早期的多模式和多学科管理来预防,通过一些手段来维持肠道的活力。其中,血管内重建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策略,对降低院内死亡率和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指继发于闭塞性(血栓形成、栓塞)或非闭塞性(低流量或血管痉挛)血管功能不全的肠缺血性损伤。早期诊断仍然是一个挑战,许多患者可能发展为肠梗死甚至死亡。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是最常见的原因,而SMA血栓与死亡率增高具有相关性。
肠坏死的发生可以通过早期的多模式和多学科管理来预防,通过一些手段来维持肠道的活力。其中,血管内重建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策略,对降低院内死亡率和发病率具有良好的效果。血管内重建可以通过各种技术进行,即动脉内溶栓、机械血栓抽吸以及带或不带支架的经皮血管成形术。
近日,发表在EuropeanRadi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和描述了一个专门的肠道卒中中心单位治疗动脉源性AMI的预后和血管内重建的作用,为提高该类患者的早期治疗干预提供了数据支持。
本研究前瞻性地获取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因动脉AMI入院并接受血管内再通手术的患者的所有数据,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回顾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发病时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CT扫描结果,同是记录了血管内手术的类型(溶栓、血栓切除、支架)和结果(技术成功或失败、并发症)。对护理情况进行了描述,重点是术后治疗(外科血管再造、肠切除),并对亚组的死亡率进行了评估。
58名患者(34名男性[59%],平均69±29岁)被纳入研究。51/58(88%)名患者的血管内重建在技术上是成功的,10名(1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大多数患者都进行了支架治疗和原位溶栓治疗(分别为33人和19人)。32名患者(55%)无复发,术后无需进一步治疗,而9名(16%)、5名(9%)和5名(9%)患者接受了二次肠切除术、外科血管重建术或两者同时进行。总的来说,46名(79%)、45名(78%)和34名(63%)患者在3个月、1年和3年内都存活。在护理途径或基线特征方面没有发现生存率的显著差异。
图71岁患者,因急性的动脉性肠系膜缺血而出现腹痛。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短的充盈缺损(箭头),上游和下游动脉正常(箭头)。 b 支架(箭头)植入恢复了SMA上下游通畅部分的沟通(箭头)
本项研究证实,动脉原因导致的AMI患者进行血管内重建成功率较高。本研究提示,这项技术应作为更大的综合和多学科治疗策略的一部分,包括胃肠科、消化科和血管外科。
原文出处:
MiIan Najdawi,Lorenzo Garzelli,Alexandre Nuzzo,et al.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of acute arterial mesenteric ischemia: report of a 3-year experience from an intestinal stroke center unit.DOI:10.1007/s00330-022-08660-3.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