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胶质瘤主要包括室管膜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等,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占全部原发椎管内肿瘤8%~10%,其年发病率约0.22/10万,仅约为脑胶质瘤十分之一。 近年来,尽管脑胶质瘤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不断取得新进展,但由于脊髓胶质瘤特殊性及罕见性,导致其研究进展较缓慢,至今仍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规范的治疗指南,影响病人预后
脊髓胶质瘤主要包括室管膜肿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及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等,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占全部原发椎管内肿瘤8%~10%,其年发病率约0.22/10万,仅约为脑胶质瘤十分之一。
近年来,尽管脑胶质瘤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手段不断取得新进展,但由于脊髓胶质瘤特殊性及罕见性,导致其研究进展较缓慢,至今仍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规范的治疗指南,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与颅内占位病变相比,由于椎管内操作空间更狭小,且脊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增加脊髓胶质瘤治疗难度,更容易导致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降低病人生活质量,给病人带来沉重负担。因此,积极探索脊髓胶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与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脊髓胶质瘤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现状加以概述。
1.脊髓室管膜肿瘤
1.1脊髓室管膜下瘤
脊髓室管膜下瘤生长缓慢,病理级别为WHOⅠ级,是一种良性、惰性生长肿瘤,预后较好,病人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目前未见脊髓室管膜下瘤发生恶变报道。由于肿瘤边界不清晰,全切易造成严重神经功能损害,且基于脊髓室管膜下瘤本身良性、惰性生长的特点,手术全切除并非必要。因此,提倡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无神经损伤风险的情况下进行次全切除,以改善功能预后,但不提倡放化疗。
1.2脊髓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
脊髓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生长较缓慢,恶性程度低,病理级别为WHOⅠ级。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其预后则较差,并可导致截瘫等严重临床症状。其病理级别虽低(WHOⅠ级),却较常发生脑脊液播散转移与术后局部复发,术后1年、10年和2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6.6%、19.0%和37.0%;术前神经功能状态较好病人提示良好预后。
目前认为手术全切除肿瘤辅助术后放射治疗是首选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病人预后。AKYUEK等指出,与单纯手术组相比,脊髓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可显著延长PFS,其5年PFS由75%提升至82%,10年PFS由37%提升至49%。而术后辅助化疗应用较少,FUJIWARA等报道应用替莫唑胺治疗1例多发且合并脑脊液播散的复发脊髓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病人生存期长达6年,病灶得到控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1.3脊髓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是最常见脊髓髓内原发性肿瘤,包括乳头状室管膜瘤、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及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其病理级别为WHOⅡ级,约占全部脊髓室管膜肿瘤55.7%;乳头状室管膜瘤生长较缓慢,预后较其他病理亚型好,病人生存期更长。目前认为手术全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手段,可显著改善预后,接受手术全切除肿瘤的脊髓室管膜瘤5年PFS为97%,10年PFS为93%;然而,若首次手术时肿瘤未能全切除,其5年PFS仅为57%。
手术未全切,肿瘤累及多节段脊髓,肿瘤发生脑脊液播散或远处转移,发生脊柱侧弯畸形,这些均提示预后不良。此外,脊髓室管膜瘤在分子水平存在异质性,发生MYCN基因扩增的脊髓室管膜瘤亚群,生长模式与发生RELA基因融合的幕上室管膜瘤类似,其侵袭程度高、浸润明显,预后较差,中位PFS和OS仅为17个月和87个月。
室管膜瘤对放射治疗相对敏感,然而对脊髓室管膜瘤术后是否辅助放射治疗存在争议。对手术次全切病人,术后辅助放疗可延长PFS,但对OS无明显改善;而对手术全切肿瘤病人,术后辅助放疗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脊髓室管膜瘤化疗应用较有限,且缺乏可改善预后的有效证据,主要应用于复发、难治性脊髓室管膜瘤的挽救性治疗。
1.4脊髓间变室管膜瘤
脊髓间变室管膜瘤恶性程度较高,病理级别为WHOⅢ级,其预后较差,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脊髓室管膜肿瘤约7.3%,因此,关于其预后的相关报道研究较少。CHEN等报告40例脊髓间变室管膜瘤,中位PFS为24个月;手术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改善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与病人PFS和OS延长显著相关,但术后辅助化疗以及肿瘤位置与病人预后无关。然而与之相反的是,LIU等一项研究显示对脊髓间变室管膜瘤,其预后与肿瘤生长部位也有关系,肿瘤生长在颈髓的病人预后更差。此外,虽然化疗并无明显改善预后的作用,但可缩小原发肿瘤、延缓疾病进展。
综合来看,手术全切是公认显著改善预后的治疗措施。接受手术次全切病人,肿瘤复发率为55%~85%,而手术全切复发率为30%;手术全切病人平均寿命比手术次全切延长6.3年。
2.脊髓少突胶质细胞瘤
原发性脊髓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约占全部脊髓肿瘤2%,包括脊髓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和脊髓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目前关于脊髓少突胶质细胞瘤报道较少,既往研究认为与脑胶质瘤不同,脊髓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预后不如同级别脊髓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且脊髓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预后更差,在既往报道的少数病例中,4例病人存活少于3年,1例病人存活超过3年且无肿瘤复发迹象。然而,随着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修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发布,少突胶质细胞瘤被重新定义:必须同时具备IDH突变以及1p/19q共缺失。
因此,随着分子病理发展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定义更新,对这一罕见病理类型的研究也必将重新开始,在保障神经功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切除肿瘤,以及辅助术后放化疗能否改善病人预后,值得临床关注。
3.脊髓星形细胞瘤
脊髓星形细胞瘤主要包括脊髓毛细胞星形细胞瘤(WHOⅠ级)、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WHOⅠ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和间变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脊髓星形细胞瘤约占所有椎管内肿瘤6%~8%,是儿童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组织学类型,约占儿童髓内肿瘤59%。对于脊髓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是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其中WHOⅠ级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术后可长期生存;脊髓弥漫性星形细胞瘤病人5年生存率约70%;而脊髓间变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期仅27个月。
手术切除是治疗脊髓星形细胞瘤的重要手段,对于WHOⅠ级星形细胞瘤,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手术切除是当前公认的最佳治疗策略;而对于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与间变星形细胞瘤,手术全切除能显著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预后。
年龄与是否发生肿瘤播散均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病人年龄越小,生存期越长;发生肿瘤播散的病人预后较差。术后辅助放疗存在争议。研究表明:脊髓间变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可从术后放疗中获益;然而对脊髓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Ⅰ~Ⅱ级),术后辅助放疗不仅不能改善预后,还可能导致病人生存期缩短。术后辅助化疗对脊髓星形细胞瘤预后改善有限,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
4.脊髓胶质母细胞瘤
脊髓胶质母细胞瘤较罕见,病理级别为WHOⅣ级,仅占全部脊髓肿瘤1.5%。与颅内胶质母细胞瘤相比,其恶性程度更高,预后差,确诊后总生存期仅约10~14个月。目前对于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然而,由于脊髓胶质母细胞瘤侵袭程度高、浸润明显,手术无法全切,以部分切除或活检为主。病人很难从手术切除程度中获益,无论切除程度如何,均无法有效改善病人预后,且手术全切肿瘤甚至可能提高病人病死率,其原因可能为全切除肿瘤导致病人更严重神经功能损害。
术后辅助放疗通常被推荐应用于脊髓胶质母细胞瘤,并已有研究证明可改善预后,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辅助化疗通常采用口服替莫唑胺,然而由于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的罕见性,缺乏相关大型临床试验研究,其对预后的改善作用尚难以定论。但已有研究证实术后替莫唑胺辅助化疗联合放疗对部分脊髓胶质母细胞瘤病人具有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的作用。
此外,贝伐珠单抗虽不能延长病人生存期,但因其可减轻瘤周水肿、缓解症状、减少激素用量等优点,可用于复发病人挽救性治疗。
5.脊髓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修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定义了“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这一新亚型。其定义是H3F3A或HIST1H3B/C基因中的K27M位点发生突变,分别对应编码组蛋白3的变体H3.3和H3.1,这被认为是驱动胶质瘤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其组织学病理可为WHOⅠ~Ⅳ级,然而分子病理检测若证明存在H3K27M突变,则可统一定为WHOⅣ级。
脑干、丘脑和脊髓等中线部位为其最常见发病部位,侵袭性高,预后极差,2年生存率低于10%。目前关于脊髓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M突变型的研究较少,但已证实H3K27M突变是其独立的预后不良预测因素。由于肿瘤弥漫浸润生长,病变不集中,需切除范围大,手术切除难度大,病人预后难以从手术切除程度中获益,因此,明确提倡活检。活检后辅助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可改善病人预后,延长生存期。对于辅助化疗效果目前缺乏相关资料,无法确定其对预后的改善作用。
6.结语与展望
脊髓胶质瘤较罕见,临床病例少,目前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及标准的诊疗规范。不同类型脊髓胶质瘤的预后存在差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病人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发生播散、手术切除程度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因素,或可影响病人预后。
对于低级别脊髓胶质瘤(WHOⅠ~Ⅱ级),手术治疗已成为首选的重要治疗手段;而对于高级别脊髓胶质瘤(WHOⅢ~Ⅳ级),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或可改善病人预后,但对于放、化疗的应用尚存在争议。此外,当前免疫治疗、肿瘤疫苗、靶向治疗与电场治疗等一些已应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新方法,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相信随着对脊髓胶质瘤研究不断深入,这些日新月异的治疗手段,有朝一日也能够应用于脊髓胶质瘤的治疗,造福广大病人。
来源:杨凯元,满韦韬,王劲,王贵怀.脊髓胶质瘤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1,26(06):282-285.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