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神经外科

眶额皮质相关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佚名 来源:MedSci梅斯 日期:2021-04-05
导读

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cortex,OFC)位于额叶腹侧,包括眶回和直回,包含多达20个不同的构筑区域,通过复杂的纤维束相互关联。OFC通过纤维束与周围区域紧密相连,并与边缘结构如杏仁核、海马和扣带回等直接联系,接收来自所有感觉模式的输入,并在情感、决策、奖励处理等许多高阶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hibane等认为眶额癫痫(orbitofrontalepilepsy,OFE)在OF

关键字: 癫痫

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cortex,OFC)位于额叶腹侧,包括眶回和直回,包含多达20个不同的构筑区域,通过复杂的纤维束相互关联。OFC通过纤维束与周围区域紧密相连,并与边缘结构如杏仁核、海马和扣带回等直接联系,接收来自所有感觉模式的输入,并在情感、决策、奖励处理等许多高阶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Chibane等认为眶额癫痫(orbitofrontalepilepsy,OFE)在OFC有一个明确的致痫灶,或无明确病灶但手术切除OFC后癫痫发作消失。1972年,Tharp等首次描述睡眠相关伴有恐惧、激动、尖叫或咒骂的刻板短暂攻击行为的癫痫发作。1985年,Williamson等用深部脑电记录证实发作源于额叶腹内侧。

1989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OFC发作为一种表现为运动及姿势性自动症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的复杂部分性发作。OFE临床少见,缺乏特异性症状,因此,目前对其认识与研究不足,易被忽视。本文就OFC的解剖功能、纤维联系及OFE的特点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OFC的解剖及纤维联系

1.1OFC的解剖和细胞构筑

OFC由额叶腹侧一大片皮质组成,位于颅前窝,被嗅沟、眶内沟、眶外沟、眶横沟分为直回、眶内回、眶前回、眶外回和眶后回,按Brodmann分区大致包括部分10区及11、12、13、14、47区等,10、11区位于眶前区,13区位于中间区,14区位于直回,47/12区位于外侧区。研究发现,人类OFC的第Ⅳ层含有特征性的小金字塔形颗粒细胞,并且其含量表现出很明显的从内后至前外的粒度梯度,即后区属无颗粒皮质,与岛皮质衔接,中间为过渡性的乏颗粒皮质,前区为完全颗粒皮质。

1.2OFC的纤维联系

研究发现,OFC的纤维联系极其复杂,后区的无颗粒皮质接收来自嗅、味、视觉和躯体感觉皮层的输入,以及来自脑干和丘脑的内脏信号,通过皮质-皮质连接投射到颗粒皮质进一步处理,大多数感觉信息通过丘脑到达OFC,而嗅觉经嗅球投射到嗅皮质后直接投射至后区无颗粒OFC。

OFC还与包括杏仁核、内嗅皮质、海马和海马旁回在内的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后部无颗粒区也投射到下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背内侧大细胞核和纹状体的中心部分,纹状体的这一区域投射出腹侧苍白球,至丘脑背内侧核的内侧,最后投射到OFC,完成一个环路。OFC与其它前额叶皮层如前扣带回等也有密集的相互联系,与岛叶、颞极、杏仁核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一个影响自主活动的功能单元。另外,钩束直接连接前颞叶和OFC,包含传入和传出纤维,腹侧部分将OFC与杏仁核、海马相连,而背侧部分连接颞叶皮质与额中回前部。

2.OFC的生理功能

研究认为,OFC是一个多功能的皮层区域,包括嗅、味、视觉和躯体感觉信息的处理,参与自主神经反应、自我监控、奖赏机制、决策、学习记忆、情绪和动机等调控,以及社会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调节。当OFC损伤时,表现出一系列认知-情感障碍,刺激-奖励学习受损,情感表达识别受损,情感体验夸大以及神经精神障碍等。

有研究指出,OFC的内外侧和前后区存在功能差异,外侧主要接受感觉皮层的输入,包括视、味觉和躯体感觉信息,内侧与额叶腹内侧联系紧密,且与下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杏仁核等密切联系,与内脏感觉、情绪等信息的处理有关;前区表征复杂或抽象的刺激,后区表达简单、原始的刺激。早期,对OFC的功能研究主要局限于动物实验或病人观察,随着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tacticelectroencephalogram,SEEG)的发展,基于SEEG的皮质电刺激研究OFC的功能解剖定位成为可能,不仅能进一步认识OFC,而且对OFE的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3.OFE的症状学

OFE临床少见。早期放电局限于OFC时,临床多无可辨识的发作症状,电发作早于临床发作,发作期表现呈异质性,与其放电扩散模式相关。发作具有刻板性,最显著的是过度运动自动症,睡眠中多见、缺乏先兆或有头痛等非特异性先兆、内脏感觉先兆和非运动性发作等:

①直回损伤或刺激时,可出现嗅觉功能障碍,如幻嗅或错嗅。

②放电传至前额叶其它皮质或边缘系统(如扣带回)或皮质下结构时,可出现情绪激惹、过度运动,如躁狂、挥舞、拍打、踩蹬、摇摆、逃跑、头眼偏向同侧或对侧、不对称的肌张力障碍等,发作扩散至杏仁核时产生伴有激情的动作。

③放电传至岛盖或岛叶时,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如心率/律、呼吸节律的改变,消化系表现(如胃气上升感、恶心、腹部不适等),泌尿系表现(如排尿感、性欲和生殖器先兆、性和生殖器自动症等)、皮肤以及瞳孔的变化等。

④放电传至颞叶内侧时,则愣神、似曾相识感、口咽和肢体自动症较为突出,并可能伴有幻视、幻听等。

⑤其它难以描述的感觉(如不明确的气味、时间穿越感等)或躯体感觉(如身体刺痛、麻木、全身电击感等)、痴笑、撅嘴、怪异表情、恐惧/焦虑、幻味、发声、咒骂、秽语、行为停止和意识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精神运动性发作等。

总之,OFE的症状多种多样,据其放电扩散特点大体可分为额叶型(以情绪激惹、过度运动为主)、颞叶型(以愣神、自主神经症状、肢体和口咽自动症为主)和其它型,当出现与睡眠相关、无特异性先兆的过度运动发作、肢体和口咽自动症、额叶或颞叶演变性癫痫样放电时,应怀疑有OFE的可能。

4.OFE的诊断和术前评估

眶额区是大脑中探究最少的区域之一,与额、颞、岛叶和边缘系统等具有复杂的联系。OFE发作缺乏特异性,影像学常很难发现阳性病灶,头皮脑电图定位价值有限,这使得致痫灶定位到该区尤为困难。为了提高OFE的手术效果,需基于SEEG的多模态癫痫外科评估体系探索OFC及其扩散区域,运用“解剖-电-临床”同一性理念分析致痫网络。

4.1OFE的无创评估方法

以往研究表明,OFE发作呈异质性,仅靠症状学很难定位发作起始区,神经影像学和电生理学成为必需。众所周知,OFC脑沟型式密集多变,贴近颅底骨骼,后端有充满空气的鼻窦可使其变形,因此,常规MRI可能很难发现有显著病变的OFE。Wang等建议对疑似OFE病人应用影像后处理技术(如形态学分析、PET-MRI融合等),以揭示细微的异常病灶。有些OFE病人PET表现为OFC低代谢,但这种低代谢常扩展到OFC以外区域,定位较为困难。

因OFC距皮层电极较远,所以OFE发作间-发作期的头皮脑电图记录仅能提供有限的定位、定侧信息。主要分布于前头部,发作间可于双侧额、颞叶或额颞区看到同步棘波、慢波或棘慢波,振幅可不对称或一侧放电早,常缺乏侧向性;发作时,可弥漫分布或仅局限在单侧,多因肌电伪影难以判断。Chibane等认为,在出现额侧优势、双侧同步的棘波或持续不对称振幅或一侧早发的棘慢波时,应怀疑有眶额起始;同样,一些病人有同侧颞叶棘波(尽管与额叶棘波或额颞棘波共存)和局灶发作性颞叶放电。

4.2SEEG在OFE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由于OFC位置深,加上颅骨的衰减作用,头皮脑电图缺乏清晰的发作表现而难以准确定位致痫灶,此时颅内电极(尤其SEEG)有助于诊断OFE,SEEG的优点是微创、精准、并发症少,经长时间监测采集颅内信号并行脑电信号后处理(如时频分析、致痫指数、高频振荡等),实现从动态和三维的角度研究致痫网络,使其与症状学具有最佳的时空相关性;还可行皮质电刺激对OFC进行功能定位,这对评价OFC各个区域在癫痫症状产生或相关致痫网络中的作用有所帮助。

SEEG电极放置要基于“解剖-电-临床”分析提出合理的致痫网络假说,覆盖面要合理、足量,要有准确、安全的立体定向技术,关系着SEEG解读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手术的成败。OFC与其它脑区联系广泛,因此SEEG电极放置应涉及0FC内外侧、前额、前颞、颞极、岛叶岛盖、扣带回等结构。

5.OFE的治疗和预后

OFE多为难治性癫痫,以外科治疗为主,精准的致痫灶定位对手术疗效至关重要。基于SEEG的多模态癫痫外科评估体系在精确定位致痫灶中起到积极作用,可证实症状学的发生与发作扩散模式相关,不仅提高了致痫灶全切率,而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另外,随着SEEG技术的发展,基于SEEG的射频热凝技术和皮质电刺激治疗OFE成为可能。

Chibane等报道SEEG在OFE致痫灶精准定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且指导手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术后Engel分级Ⅰ级比例达到了70%以上,病理结果多数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多数病人术后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等显著改善、神经心理表现保持稳定。

综上所述,尽管OFE临床少见,但不容忽视,因OFC与其它脑区有广泛联系,结合以往文献病例特点,推测可能存在眶额-额叶、眶额-颞叶、眶额-岛叶和眶额-边缘系统等致痫网络,因此,眶额区是研究癫痫网络不可忽视的部位。目前尚无特殊的症状特点能定位到癫痫发作源于OFC,头皮脑电图对其定位价值有限,影像学有时难以发现阳性病灶,应用SEEG并结合脑电后处理可以定位致痫灶并分析致痫网络,因此,一期无创评估考虑为额叶癫痫以及临床发作具有额颞岛叶症状,应常规于眶额区植入SEEG电极,这对诊断并手术治疗涉及OFC相关癫痫至关重要,同时对癫痫网络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来源:何文斌,沈云娟,张新定.眶额皮质相关癫痫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5(12):886-889.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