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孙国根)7月15日记者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获悉,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主办,已坚持15年,以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探讨中国医改之路,交流中国医院管理经验著称的第十五届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
本报讯 (记者 孙国根)7月15日记者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获悉,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主办,已坚持15年,以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探讨中国医改之路,交流中国医院管理经验著称的第十五届医院管理高级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
十五年来,论坛每年一个主题,今年主题不同寻常:疫后谈医,灾后论防。论坛已经成为上海医院管理的一张名片。
各单位抗疫战士、医院管理专家在论坛上“谈医论防”时场景。周建莹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曾奔赴武汉第一线或作出重要贡献的的抗疫战士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上海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 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副院长徐正梅、 上海市东方医院副院长雷撼、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副主任护师李晓静、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征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柏涌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处处长刘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等出席论坛,赢得与会者热烈掌声。
上海卫健委主任邬惊雷,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交大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上海医学会会长、上海医师学会会长、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上海药监局局长闻大翔,上海医保局副局长张超,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方秉华,上海市卫生发展医学中心首席顾问胡善联,上海医院学会顾问李宏为教授,上海医学会顾问何梦乔教授等共400余人出席论坛。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任论坛主席。
邬惊雷、吴凡、卢洪洲、陈尔真、马昕、刘华等围绕疫情发生前后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和法律完善,以及抗疫前线的学科价值和医院管理等话题作主题演讲;与会专家还进行了“对话与讨论”,受到与会者欢迎。
邬惊雷在《从新冠防控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题演讲中说,自SARS之后,上海市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经过H1N1、H7N9禽流感防控等多次实践,以及国内外卫生应急工作交流,卫生应急的理念、知识等也不断更新,已到了需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的阶段;从实践来看,特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倚重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已成为其重要功能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社会判断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依据。本次疫情发病情况远超预估,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直接对医疗资源使用及防控措施的选择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建设,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今后主要举措是加快建设58个医疗服务圈,提升区域医疗中心诊疗能力,抬高全市医疗服务基础水平;设置117个发热门诊,配置CT等设备,提升发现病患能力;设置200个发热哨点门诊,筑牢发热诊疗服务网络网底。围绕将上海建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的目标,着力提升硬件设施、学科人才队伍、科研攻关、公卫应急信息化、舆情应对和引导五方面能力,一是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纳入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之中,不再是卫生单打独斗;二是借助各方力量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产学研工作;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主干-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有效的国内外合作交流和舆情应对能力。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从新冠防控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主题演讲中,强调了法制建设在新冠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卢洪洲在《上海堡垒——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执着与坚持》主题演讲里,以生动的案例叙述了上海防疫堡垒是如何建成、曾面临的发展困境、如何升级、如何应对本次战“疫”的工作,以及堡垒的下一步规划。
卢洪洲以详尽的数据和事例讲述了上海1988年抗击“甲肝”、1994年 “2号”病 、 2003年 “SARS”、2009年 “H1N1”、 2013年 “H7N9”、2014年 “埃博拉”病毒,以及 2019-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病等重大战“疫故事”,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
他说,疫情期间,在上海市政府提前决策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指挥下,仅用21天就完成了全国唯一具有负压功能的建筑主体工程应急储备楼,拥有负压床位共527张;并未雨绸缪,提前储备了大量防控应急物资。
卢洪洲还畅谈了上海堡垒的下一步规划及建议,他认为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应具备三大功能:一是区域范围内病例应急救治,在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规模灾害事件发生后,提供紧急医疗救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城市安全;二是快速确认、鉴定病原体,为临床救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发病原体可能导致的疫情提供早期预警;三是研发、创新预防、诊断、治疗技术,尤其是研究和储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的技术。
卢洪洲认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堡垒,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继续密切开展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才能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抵御百年一遇的传染病大流行。
张文宏在论坛上作《学科传承,新冠“高考”》主题演讲。周建莹摄
张文宏在《学科传承,新冠“高考”》主题演讲中,首先谈了中国感染学科创建与演变的先驱学科华山感染科的发展历程;谈了“新型病原体的跨界传播预警”,如何完成一带一路相关输入性传染病的72小时救援;也谈了2019新冠疫情暴发,上海华山医院最早成立一线救治团队的故事,以及上海新冠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中关于新冠病人出院的“上海方案”,该方案首次提出必须同时符合相关6条标准才可出院;并认为新冠病毒可能长期存在,我们必须重启生活,没有必要过度的焦虑,并应具有与病毒共存的智慧和准备。
上海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论坛上作《抗疫前线的人文关怀》主题演讲。周建莹摄
陈尔真在《抗疫前线的人文关怀》主题演讲中说,1月23日武汉封城,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号通告:自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1月25日,武汉又宣布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
他回顾了武汉保卫战,国家共派出344支医疗队赴鄂支援,共42322人,其中上海医疗队1649名医务人员; 4月日8武汉解封,4月26日患者清零。上海驰援武汉医疗队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 零感染,三批临床医疗队共救治重症及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共422例,总治愈率85.1%;共制定医疗、护理、院感制度40余项;病理医疗队共完成19例病理解剖,明确发病机制。
据了解,陈尔真率领的第三批医疗队,正月初四从上海出发,共148位队员,来自40余家医院,很多是基层医院,这支队伍更需要人文关怀。他当时心理压力很大,万一有人真的回不来、牺牲了怎么办?我怎么向组织交代?怎么向上海人民交代?如果队伍搞不好,任何工作都做不好。但最终这支医疗队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陈尔真说,我们这支队伍去武汉时有64名党员, 20名是民主党派,有50人写了入党申请书,最后25个火线入党了。既然去了,责任所在,就要坚持下去,就要拼,因为国家需要你。这次抗疫的胜利体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效率,我们都是英雄,如果大家不努力,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马昕在《方舱医院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心得》主题演讲中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聚焦本次疫情防控暴露的短板与不足,按照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的原则,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来说,有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
马昕认为,方舱医院的模式创新和管理有很多经验需要总结和反思。首先方舱医院为应治尽治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应收尽收,迅速扭转了疫情感染人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而当时重压之下的武汉病患与日俱增:2月2日,新增确诊病例首次破千,达到1033例。此后17天内,这一数据一直维持在四位数,临床诊断病例归入时一度破万。超负荷的医疗机构:2月2日,武汉26家定点医院一共开放床位7259张,但已用床位7332张。隔离条件欠佳:大量确诊患者无法集中收治,被迫居家隔离。2月3日,国家紧急抽调22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3个P3实验室赶赴武汉,组建方舱医院。国家队,出发!
马昕认为方舱医院的模式创新和管理心得给我们带来四大思考,一是公共建筑要预规划,即城市建筑进行临时医院改造时要预先进行可能性排摸,制定快速改建预案;新建建筑时,感控、应急专家应参与设计等;二是应急物资要预储备;三是应急物资要“平战结合”,既能满足日常临床使用需求,也要考虑便携、轻便,能够快速打包;四是多团队要协调演练,因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需多学科、多单位、跨部门需配合,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联合培训和联合实战演练。
刘华在《决战雷神山-中医的作用和管理思考》演讲中说,本次援鄂上海派出中医医护共252人,大学派出3批次,227人。注重中西结合,一人一策,精准施策;传统诊疗,创新应用;尽心竭力,人文关怀,如负压病房24小时医护值守,病人第一时间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消除较长隔离产生的恐惧等心理问题。运用中医情志调摄,帮助病人树立必胜的信心。收治201人,中医药治疗率100%, 收治最多的病区之一、抗生素使用率最低,192名出院病人,纯中医治疗率66.7%,没有一例加重,复阳,零死亡、零感染。人均住院费用低。
刘华认为,早期在认识、沟通和了解方面,中医的参与率和作用发挥不足,应当充分发挥中医作用,取长补短;中医应对疫情的人才队伍十分薄弱;缺乏中医药防疫物资的储备,应具有科学、正确的宣传导向。
论坛主席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在论坛开幕式上。周建莹摄
高解春在点评与总结中说, 要科学理性的看待疫情,小小的病毒已给我们很多教训,一是科学公共卫生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决策也很重要,但我们更需要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希望有一个有效、敏感、科学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预警体系,也希望这一体系是一个法律的体系,是一个自动启动的体系,是一个更少的受到人为因素干扰的体系。公共卫生问题一定要被高度的重视,任重道远,但这一定是方向。二是学科建设始终是医院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无止境,它将决定我们所有学医人的管理之道。三是医院管理是一门学科,非常重要,希望从事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的人永远记住这次疫情,永远以史为鉴,快乐地走向远方。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