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居家隔离,这类人群应如何提高免疫力?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但是还有很多人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中为防范疫情做贡献。“自我隔离”静宅家中的朋友们变换着不同姿势“葛优躺”,在大量零食的簇拥中追着剧、熬夜打着游戏、玩着手机……看似惬意,但殊不知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极大地增加了患病风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免疫力正可能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掉。
增强免疫力 防范病毒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宅在家,做好消毒防护,还要有坚强的体魄,增强自身免疫力,免疫力是防疫新型冠状病毒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2020年1月30日,中国学者在《柳叶刀》新冠病毒专题上新发两篇文章,揭示免疫力低下男性更易感新冠肺炎。研究指出,2019-nCoV感染呈簇状发作,更可能影响有并发症的老年男性……超过一半的患者有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和 ,此类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另外,从近期新冠肺炎死亡的病例看,死亡病例中大多数是60岁以上患者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其中男性占2/3左右,也说明了免疫力低下的人患病后病情就相对严重。
2020年2月2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增强免疫力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来使自身免疫力加强,那么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如何增强免疫力?
饮食: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人体免疫系统活力的保持有赖于食物中源源不断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换句话说,合理、均衡的营养供给是增强抵抗力的基础,任何营养素的缺失,都会造成身体健康的“短板”。
多样化的膳食是均衡营养的前提,而具体怎么吃,则要讲究“一多二搭三简化”:一多:充足的蛋白质;二搭: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干稀搭配荤素搭配;三简化:“烹调”简单化,“烹”多选择清蒸、白煮、凉拌的方式,以最大限度保留食物营养,减少脾胃负担。“调”要少盐、少糖、少油;葱蒜辣要适量。每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而糖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过25克。
睡眠:时间充足、质量优质
如果以每天睡眠8小时计算,一个人一生的三分之一时间都会在床上度过。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人体经过睡眠可以重新积聚能量,促使身体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保证有效睡眠时间;可以用午睡来充充电,但是时间不要太长,一般半小时就可以了;睡前不要进食,不要做剧烈运动;不要熬夜。
科学运动
科学、适当的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等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和体液循环以及新陈代谢,延缓机体组织的老化和免疫系统功能的衰减进程。
运动免疫学研究发现,适度运动会增加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以及NK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一项报告显示,运动能够加快白细胞的流通速度,提高免疫系统检测疾病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在本次的疫情中,与普通人相比,慢病患者更易感染,特别是有基础病(如: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等)的老年人,疫情防控尤为重要。
加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一、按医生要求治疗和管理已有的慢性病。
备齐药物、按时服药,密切观察所患慢性病的症状变化和病情进展,加强与医生的联系。
二、高血压患者每天测量血压。
若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等情况时,请及时联系医生到医院就诊。
三、 患者应自我监测血糖和血压。
若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等情况,请及时与医生联系或到医院就诊。
四、合理营养。
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食蔬菜水果,兼食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等。进食有规律,每餐七八分饱。少吃油腻、高盐、烟熏和腌制品。
五、遵医嘱适量活动。
慢性病患者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锻炼方式,一般建议每周5—7天、每天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应循序渐进,疫情时期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尽量居家锻炼。可适当开展户外运动,在开阔的通风环境进行,尽量不参加集体项目,注意晒太阳。
六、保持乐观积极心
对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要恐惧,做好必要的防护。以自己喜爱、可行的方式,如听音乐、唱歌、跳舞、微信联络亲友等方式放松心情。
同时要做好严格预防措施,减少聚集性活动,外出佩戴口罩,做好卫生消毒,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必须外出就医时做好防护。
参考资料:综合中新网、科学网、BTV、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等。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