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应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中国科协支持下,近日成立专家组专门起草《分区接诊、集中诊治》建议,呼吁所有城市疫情防控工作实施分区接诊、集中诊治,以有效切断病毒传染路径,遏制疫情扩散。
为积极应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严峻形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中国科协支持下,近日成立专家组专门起草《分区接诊、集中诊治》建议,呼吁所有城市疫情防控工作实施分区接诊、集中诊治,以有效切断病毒传染路径,遏制疫情扩散。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还就其建议内容通过网络回应媒体称,疫情防控,如何切断病毒传染路径必须抓主要矛盾。在病毒传播路径上,眼下最大的汇聚点就在医院:医院门诊是短期内人流最为汇集、病毒携带者密度最高的地方。由于符合高水平防病毒条件并有能力甄别冠状病毒的医院数量有限,瞬时集聚的疑似感染者、普通肺炎与感冒患者、以及大量基础疾病患者会短时间内消耗掉这些医院接诊能力,导致大量潜在感染者“堰塞”在候诊环节。就诊人数远超确诊人数,背后其实是易感人群、高风险人群。
学会专家指出,突发疫情首诊“过载”是“瞬时”引起,用空间对冲时间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城市规划方法在抵御新型冠状病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个主要领域。“分布式”首诊和“集中式”收治的规划原理,就在于用“空间换时间”——在“瞬时”加厚“首诊”这一大坝最薄弱的环节,为后续的“集中式”诊疗赢得时间。
专家强调,“分区接诊、集中诊治”这一建议针对所有城市,“分区接诊”应当是北京这样处于防控阶段城市的重点,“集中诊治”则是武汉这样疫情已大规模扩散城市的重点。如果说“分区接诊”是向前加深防疫战线,“集中诊治”就是向后加深防疫战线,“分区接诊”是优先,“集中接诊”是保底,两者共同构成防疫的纵深。
“分区接诊”的核心是隔离。城市进入防控阶段,就要尽快做好限流和取消大医院集中式发热门诊,并将所有社区门诊临时改为定点大医院发热门诊的准备。同时,针对病毒传播特点,完善检测设备配置、提升病毒防护水平。在疫情紧急的情况下,社区医院可以停止其他门诊,只接收发热病人。在社区医疗点不足的地区,可以用临时房屋或配备必要设备和防护的移动车辆代替,同时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公布门诊地址或呼叫车辆的程序,通过医院的空间移动减少病毒携带者的移动。
“集中诊治”的核心是收治。疫情扩散的城市在短时间内必须成倍扩大诊治能力,其中与规划关系比较大的就是空间,除建设集中式的“小汤山”医院外,也可在主要定点医院周围紧急征用民用资源如招待所、学校、酒店等。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表示,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有相似之处,城市规划不能完全阻止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只能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不确定的风险(比如百年一遇的洪水)做准备。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按照所有潜在风险配置完全足够的医疗卫生设施,因此,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十分重要。
为积极应对突发疫情防控,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还提出多项具体建议:一是“平战结合”建设社区医院(医疗点),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储备”,社区医院平时可以像普通医院那样接诊,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可以迅速改造为大医院的特殊门诊,承接“瞬时”暴增的首诊。每个社区还可配备特殊车辆,平时作为公交,紧急情况下召回改为应急流动门诊。社区内的退休医生、私人医疗从业者甚至医学院的学生,可登记为“预备役”医生,接受防传染培训。
二是精确定位,要想法尽快将传染范围在空间上定位,并在特定的点上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医疗资源,定位越准确,突发事件影响的范围就越小,恐慌也就越容易得到控制。同时,通过应急响应分级,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减少到最小。
三是预留“小汤山”备用地。社区医院的作用只能用来最大程度减少集中传染,缓解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第一时间给核心医院带来的冲击,并不能用来承载源源不断涌来的感染者,当年北京抗击SARS的成功做法之一,就是快速建立“小汤山”医院。各地规划预留“小汤山”备用地,选址既要便于隔离(水源下游、远离人口密集地区),又要便于利用城市既有设施(医院、道路)和外部支援(靠近物流、机场),与城市的接口(电力电讯、给水排水、煤气供热)要预先留下接口,施工图设计甚至施工方案都要完成各项手续,要保持随时可以启动状态,短时间内转为“小汤山”。
四是广泛应用普及网络技术,虚拟空间也应纳入未来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规划,这方面的应用规划包括:可以通过确诊病人近期手机移动轨迹,了解其可能的扩散途径与范围,甚至向社会公布使其他人能查询自己与该病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否有交集(如同一时间使用交通工具);社区医院发现的病例第一时间直接上网,可以避免社会对通过行政传递信息失真怀疑带来的恐慌,第一时间将疫情的分布和进展向社会公开;捐赠物资通过现代物流系统追踪其流向,增强社会对慈善捐助系统的信任。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