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紧贴春节假期马上就要结束,很多人即将返回工作岗位的现状,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以及不同风险人群的健康防护”的有关情况。
2月2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紧贴春节假期马上就要结束,很多人即将返回工作岗位的现状,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以及不同风险人群的健康防护”的有关情况。
发布会通报,2月1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90例,其中湖北省1921例,新增重症病例315例,其中湖北省268例,新增死亡病例45例,全部为湖北省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5例,其中湖北省49例,新增疑似病例4562例,其中湖北省2606例。
截至2月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现有重症病例2110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63844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8044人,共有137594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1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4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例,台湾地区10例。
发布会上提到,2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从全国调派专业力量,保障武汉的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其中:中日友好医院、北大一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的救治团队由院领导和重症医学科主任、护士长带队,广州医科大学一附院、浙江大学一附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也派出了专家。今天,10省市的1200名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和护士也将到达武汉。他们将与前期组派的医务人员一起投入到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
做好各类交通、公共场所的三个措施
针对当前春运返程高峰期,增加了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的防控压力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介绍,“我们针对不同场所、不同行业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人群,分类制定了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以及不同人群的防护规范和指南”。
同时,她还详细讲到正常运行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以及公共场所的三个措施。
一是要加强消毒,增加对候车室、卫生间,包括其他公用设施的消毒频次。
二是要加强通风,由于高铁、地铁、飞机公共交通工具空间相对封闭,要适当增加空调换风功率,同时还要增加换气的次数。若要乘坐火车、飞机、长途客车应尽可能隔位而坐、分散而坐,长途汽车每隔两小时应到休息区休息、开窗通风;公交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而在北方公交仍需开空调,需要增加清洗消毒频次;就出租车而言,每日出车载客前要做好消毒,“所有交通工具都提倡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等,不断把健康提示、卫生防护的指南信息传达给乘客人员”。
三是要求公共场所如宾馆、商场、超市、办公楼等,要做好室内清洁和消毒,加强通风换气和垃圾处理。公众场所人员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按照规范戴好口罩、勤洗手,尽量减少与公共场所公共物品以及他人的接触,尽可能和他人保持距离,做好来访人员登记、体温等健康监测。
办公场所若发现感染人员,应停止使用中央空调
发布会上,就城市一些办公楼采用中央空调设施,若发现有人被感染是否会造成疫情扩散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提到了三点相关内容。
第一:中央空调在使用前应对空调的类别、供风范围、新风的取风口、冷却水池和卫生指标要有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结合建筑的特点做综合评估,再决定是否可打开中央空调。
第二:关于中央空调,若是按照严格的设计规范,应该是安全的。第三:国内绝大部分的公共场所所用的中央空调基本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可通过增加新风量来减少室内空气的无序外溢。
他还强调,“万一有疫情出现,应停止使用中央空调,并按照相关规定,对整个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经评价合格后,再考虑是否打开”。
会上,张流波还针对办公场所的消毒问题提到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于接触较频繁的地方要重点消毒,如电梯按钮、门把手、手动水龙头、公用电话等,对于地面、台面可适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办公场所里应尽量减少集体面对面讨论、集中聚餐。
另一方面是:用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时,必须在无人的环境。若是人吸入了消毒剂,或是在人身上反复喷洒消毒剂,存在着潜在风险,且相关潜在风险无法进行定量评估,应尽量避免。
在此,他还表示,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重要手段,但消毒要有针对性,比如对马路反复喷洒消毒剂,汽车轮胎上喷洒消毒剂,意义并不大。
返程高峰,如何做好务工人员的疫情防控?
针对返程高峰,务工人员是否需要隔离,以及如何防护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讲到,用工单位要根据各地政府的要求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用工单位要制定预案,要建立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体系,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农村务工人员在返城之前要先进行体温测量,若无症状即可返程,若有发热等症状要等痊愈后再返程。近期去过武汉这些疫情高发地区,或接触过确诊病例的务工人员,要等14天观察期满之后再返城。”
另外,在返程过程中,务工人员要注意作好个人防护,尤其在乘坐公共交通时,要全程戴口罩,旅途中也要做好健康监测,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便查询。
务工人员返城之后,各个用工单位要对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主要看是否有可疑症状,如果有症状,要及时隔离并就医。”
在工作场所,各用工单位应要帮助务工人员理解疫情期间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开工之后每日要对务工人员进行监测,尽量让务工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尽量避免接触更多其他的人员。并且,在建筑工地、工厂车间这些人群密集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清洁,建议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如果在通风不良、密闭的车间内工作,上班建议戴口罩。食堂也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各个单位可以错峰吃饭,减少人口的密度。
“还要加强人员管理,每个用工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去观察工友的健康状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冯录召还强调,这些人要进行培训和考核,若有工友发现可疑症状,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疗。同时,用工单位要加强工地和宿舍卫生管理,倡导工友讲究个人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对宿舍、工地都要加强通风清洁,定期消毒,使用过的口罩都要集中收集并且丢弃。
针对不同人群,已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的防护指南》
据悉,为了做好不同人群的分类指导,近期已编制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的防护指南》。
王斌介绍说,在人群的细分上目前分为了以下几类。一是隔离病区医学观察场所的工作人员。承担疑似和确诊病例的转运、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人员,由于这些工作人员有机会接触到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相对而言,感染的风险较高。二是和人接触比较多的职业,同样存在感染风险。三是由于工作生活需要必须出行的人,尤其是要到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或者需要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员,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四是普通居家人员,家里没有病人,也没有居家隔离的人员,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另外,对于需要照顾居家隔离的家人、社区的工作人员等,都需要关注。
对于售货员、快递员、媒体人员、司机等日常接触人员较多的工作者,更要做好个人防护,每天至少测量体温两次,冯录召还强调:“若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肌肉酸痛等症状,应该立即停止工作,不能带病上岗,及时就医。”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