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医保局就一部分委员提案进行了集中回复,根据提案,主要关注点还是在于药品价格。
日前,国家医保局就一部分委员提案进行了集中回复,根据提案,主要关注点还是在于药品价格。
关于药品集中采购
在关于健全完善国家药品采购政策的提案回复中,国家医保局表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实行分类采购,即:
即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发挥省级集中批量采购优势,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采取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
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
对妇儿专科非专利药品、急(抢)救药品、基础输液、临床用量小的药品和常用低价药品,实行集中挂网,由医院直接采购。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由国家招标定点生产、议价采购;
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防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费用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计划生育药品及中药饮片,按国家现行规定采购,确保公开透明。
现阶段,各地认真按照要求,开展分类采购。同时,国家医保局正在总结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以及地方招采经验,进一步深化药品招采制度改革。
对于目前集中采购的施行,国家医保局表示,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试点开展全面客观的中期评估,评估认为:试点显着降低患者用药负担,推动仿制药替代,降低医药企业交易成本,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综合成效显着;政策设计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原则和主要措施的合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可稳步向全国推进。
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扎实做好试点组织实施。加强试点情况监测和指导,做好试点地区中选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保障,促进中选药品优先使用,让患者充分享受改革的红利;二是做好试点扩围结果落地工作,让改革惠及更多群众;三是根据试点评估结果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优化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
关于企业自主定价
2015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启动药品价格改革,取消了除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所有药品的政府定价,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主要通过发挥医疗保险和招标采购的作用进行引导。
对此,国家医保局表示,政府取消药品定价不是不管了,而是应在强化市场价格监管方面承担更多责任,下更大力气。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后,各部门坚持放管结合,强化价格、医保、招标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医药费用和价格行为综合监管,有效规范药品市场价格行为,促进药品市场价格保持合理水平。一方面,经营者自主定价应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应自觉将价格与成本、供求相匹配,自觉保持不同品规、不同区域之间价格平衡,自觉维护价格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发挥医保体系对药品价格引导和制约作用。改革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原则,促使药品价格在竞争中回归合理水平。加快探索实施按通用名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并动态调整。健全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医保药品谈判机制。对医保基金支付的药品价格形成加强监督调查和信息披露,正面引导市场价格秩序,依法严肃查处涉嫌欺诈骗保的药品价格行为。
对于企业自主定价后的成果,国家医保局表示,结合国家药管平台和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提供的第一手药品采购数据,总的看,目前价格整体有升有降,结构优化,符合改革预期。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原则,加紧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新机制,在衔接现行药品价格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新时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总体方向逐步调整完善,持续健全市场机制下引导药品价格合理形成的新机制。
关于短缺药的稳价
近两年,常用药、廉价药的短缺已被媒体一次次报道,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也出台了多个措施保障药品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国家医保局表示,通过通报药品短缺情况,重点分析原料药和制剂涨价原因,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将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药品注册申请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的范围,要求建立药品停产报告制度;对地方反映涨价明显的药品,多部门联合约谈相关生产企业等;搭建短缺药品信息直报系统,实现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建立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从生产端对国家集中采购药品和临床易短缺药品等重点品种开展动态监测,企业定期报送小品种药生产供应和库存量;认定多个药品生产企业联合体为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保障了易短缺药品的稳定生产供应等工作推进了药品的保供稳价工作。
下一步,将取消现有低价药日均费用上限政策,建立短缺药品使用监测和预警平台,筛选一批临床急需且市场供应容易发生短缺的药品实施常态储备;合理规划原料药产业布局,组织开展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实现小品种原料药集中生产供应,形成低价药品价格监管合力。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