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登录,我要注册

预防医学

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龄相关的神经活动增加竟可延长寿命

作者:佚名 来源:生物谷 日期:2019-10-20
导读

          在一项针对线虫、小鼠和人类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整个动物界中,衰老会带来更多的神经活动,而当这种自然增加受到限制时,个体的寿命可能就会变得更长。他们着重介绍了一种保守性的称为REST的转录因子,它可能是调节这种年龄相关的神经活动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gulation of lifespan by neural excitation and REST”。

关键字:  神经活动 | 寿命 

        在一项针对线虫、小鼠和人类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整个动物界中,衰老会带来更多的神经活动,而当这种自然增加受到限制时,个体的寿命可能就会变得更长。他们着重介绍了一种保守性的称为REST的转录因子,它可能是调节这种年龄相关的神经活动的关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0月17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gulation of lifespan by neural excitation and REST”。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发育生物学家Shin-ichiro Imai(未参与这项研究)说,“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论文,为我们提供了精神食粮。”

        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研究线虫和果蝇衰老的Joy Alcedo(也未参与这项研究)补充说,“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观点: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加,我们的神经元可能实际上变得更加活跃,而且简单地抑制这种神经活动可能就足以延长寿命。”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神经学家和遗传学家Bruce Yankner说,随着人们的年龄增长,大脑中的基因表达方式会以非随机的方式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年轻人和老年人可通过其转录特征来加以区分。当然,所有老年人都不一样,有些人健康,有些则不那么健康。Yankner及其同事们对某些表达特征是否与这种差异相关感兴趣。

        这些研究人员并没有根据健康、寿命或其他任何参数将老年人分为特定的人群,而是让数据来帮助他们。他们获得来自数百名已故的老年受试者的额叶皮层的RNA,并通过一种称为“无监督的分层聚类(unsupervise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的计算过程进行RNA测序读取。在这种计算过程中,计算机迭代地确定谁与谁最接近。他说,结果就是这些RNA转录本数据“自发地分成年龄小于80岁的人和年龄大于85或90岁的人,而且这种分配可在三个不同的队列中观察到,因而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通过研究这两组之间关键基因表达的差异,这些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于较早死去的人,寿命较长的人具有更少的参与神经兴奋和突触功能的基因的转录本。

        为了让他们的研究超越这种有趣的关联性,这些研究人员转向了动物模型。Yankner解释说,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研究衰老的生物,这是因为“它们的寿命只有三周左右。”他的团队发现,较老线虫的神经元倾向于比较年轻的线虫具有更快的放电速度,但是在寿命显著延长的突变线虫中,神经元活动“几乎保持沉默”。“这是你能想象到的最柔软的线虫。”此外,使用抑制神经活动的药物会使野生型线虫的寿命变得更长。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科学家Li-Huei Tsai(未参与这项研究)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果。当你想到寿命时,它是非常神秘的。你可能会认为它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东西。但请注意,[这些研究人员]仅调节一种东西,这就足以改变寿命。”

        使用基因工具来关闭线虫中的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元,分别会导致更长或更短的寿命,就像增强或抑制一种称为SPR-4的转录因子的水平一样。

        SPR-4是线虫中的哺乳动物转录因子REST同源物,其中REST是一种关闭神经基因的转录阻遏物。重要的是,在人类受试者中,与在70岁至80岁之间死亡的人相比,活到100岁或以上的人的REST蛋白水平高得多。而且,在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而缺乏REST的小鼠中,大脑扫描显示神经活动发生全局性增加。但是,REST对小鼠寿命的影响并未得到研究。

        Imai说,“如果这些作者能够发现在增加小鼠大脑中的REST水平时延长它们的寿命,那么这将比线虫研究更接近于人类。”不过,正如他指出的那样,针对能够存活两年或三年的小鼠的寿命实验要比线虫中的困难得多。

        Imai说,如果这样的结果能够被证实,并且其机制能够被理解,那么这将为潜在地操纵这种系统打开大门,而且“抗衰老干预措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