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基因检测通常是在专门的诊所进行的,其常常用于对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家庭进行诊断,比如亨廷顿氏症、罕见癌症等疾病。如今,被称为“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的新型基因检测技术增加了人们对多种疾病遗传风险信息的获取,只需要点上几下鼠标或花上几百美元,我们就能够知晓自身患多种疾病的遗传风险评分,比如 、肥胖、乳腺癌、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过去,基因检测通常是在专门的诊所进行的,其常常用于对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家庭进行诊断,比如亨廷顿氏症、罕见癌症等疾病。如今,被称为“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的新型基因检测技术增加了人们对多种疾病遗传风险信息的获取,只需要点上几下鼠标或花上几百美元,我们就能够知晓自身患多种疾病的遗传风险评分,比如 、肥胖、乳腺癌、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然而,这些评分或许并不总是有用,有时候其甚至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此前的基因检测手段只会分析一种已知会引发某种疾病的特定突变的基因,而这种新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技术则是通过对基因组多个位点的数百个遗传标记进行计算来得出风险评分,随后这些测量数据会被输入到一个公式中,而该公式基于对患病或不患病的人群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个体化的遗传风险评分。
研究人员想通过研究分析是否这些检测手段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来预测新生儿患1型 的风险或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手段,比如23andme公司就有很多产品能够提供关于 及其它多种疾病的多基因风险评分。由于这些产品被美国监管机构列为“一般健康”产品,因此其可以在没有医疗支持的情况下被提供和使用。
在我们全面进入基因健康和医学的新世界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其对患者和临床医生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诊所外的消费者,即使风险评分包括了来自许多不同基因的信息,目前我们也会遗漏两件事情,首先,多基因风险评分目前仅在一个人总体遗传风险中占到了很小一部分比例,其次,环境风险因素也非常重要,其可能会成倍增加与遗传风险因素相关的疾病风险,而仅凭基因检测评分或许会对个体的实际患病风险产生一定的误导。
风险评分或许并不准确
关于基因评分的准确性存在很多问题,其分值是根据过去对于特定疾病的遗传关联所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些基因突变在患者机体中或许更为常见。但知晓这些基因突变在患者机体中更为常见,或许与知晓这些基因突变能够帮助预测患者不可能患某种疾病是完全不相同的,尽管目前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开发能预测复杂慢性疾病的新型基因检测手段,但一些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准确性让人质疑的基因风险分析产品。
影响基因风险评分的公司可能会使用其自己公司的特定公式,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得出消费者的风险预测结果,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向多家公司提交样本,有时候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同,有时候甚至还是相互矛盾的。一些进行遗传血统检测的消费者很清楚这一点,因为当进行公式升级更新后,同一家公司得出的结果很有可能会产生巨大变化。
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基因检测的结果可能完全是错误的,这往往会给消费者带来非常痛苦的后果和巨大的损失,比如一名妇女在得到乳腺癌风险检测错误的结果后,为了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其进行了乳房切除手术。此外,目前我们并不清楚,是否我们知道患某种疾病风险的增加可能会降低实际上我们患这种疾病的风险;比如,与抑郁症相关的研究就表明,知道自身处于遗传风险之中可能会阻碍而不是帮助机体恢复。
进行检测可能会增加健康的差异
即使特定遗传风险评分的预测能力毋庸置疑,但其仅对只有欧洲祖先的少数人而言是准确的,在用于得出评分的数据中,大约80%的数据都来自于对具有欧洲血统的人群进行的相关研究(仅占全球人口的16%)。因此,对于拥有其它背景的人群而言,这些风险评分可能并不准确,如果这些新型工具被用于改善具有欧洲血统的人群的健康的话,实际上其还会增加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差异。
“定制婴儿”的伦理学
如果购买这些检测服务的人群是想要选择胚胎植入的准父母的话,那么所有的问题或许就更为复杂了,在临床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查(IVF中使用的技术)能够帮助未来出生的孩子避免患上严重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但如今一些公司开始提供多基因评分的计算,其还能够帮助计算出未来患多种疾病风险较低的胚胎(不考虑家族史),比如 、心脏病、癌症、身材矮小或智力低下等。
这些产品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研究人员就质疑,基于这些测试所筛选出的胚胎是否后期真的会产生让父母所期望的结果,而另一些人则对后期所产生的长期影响表示担忧。在考虑如何将多基因风险评分用于胚胎选择时,监管这些新兴技术使用的国家或许还需要谨慎行事。
目前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改善多基因风险评分的准确性,同时还应该评估其在临床之外环境中的使用范围,此外,研究者还应该匹配能因多基因风险评分技术获益的消费者。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