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多种因素与机体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呢?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报告来对此进行阐释,与大家一起学习!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多种因素与机体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呢?本文中,小编就整理了多篇研究报告来对此进行阐释,与大家一起学习!
【1】AJCN:警惕!多吃动物性蛋白或与人群死亡风险增加直接相关
doi:10.1093/ajcn/nqz025
富含动物性蛋白的饮食(尤其是肉类)对机体健康并没有好处,近日,来自东芬兰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证据,在20年的随访研究中他们发现,相比在饮食蛋白质方面更加均衡的男性而言,更加偏爱动物蛋白而不喜欢植物蛋白饮食方式的男性死亡风险或许更高,相关研究结果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
相比饮食中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比例最平衡的男性而言,主要以动物蛋白为饮食蛋白来源的男性死亡风险会增加23%,而大量摄入肉类似乎与机体健康负面效应相关,在随访期间,大量摄入肉类的男性(比如每天超过200克)要比每天摄入肉量少于100克的男性死亡风险高出23%,而参与这项研究中的男性主要摄入红肉,大多数的营养建议都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比如在芬兰,每周推荐的最大摄入量为500克。
【2】Ann Intern Med:警惕!老年人嗅觉变差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有关!
doi:10.7326/M18-0775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嗅觉差的老年人在10年内死亡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近50%——这个比例在健康人群中是令人惊讶的。这项研究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
流行病学家Honglei Chen专门研究老年人的嗅觉缺陷,他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差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有关。我们的研究首次着眼于预测死亡率升高的潜在原因。”Chen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美国国家老年健康协会ABC研究的数据,对2300名年龄在71岁至82岁之间的参与者13年间的信息进行了研究。参与者包括男性和女性,黑人和白人,他们完成了12种常见气味的嗅觉测试。然后,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嗅觉良好、中等或较差。与嗅觉良好的老年人相比,嗅觉差的老年人10年后死亡风险高46%,13年后死亡风险高30%。
【3】Ann Int Med:新发现!摄入膳食补充剂并不会降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吃日常食物更靠谱!
doi:10.7326/M18-2478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塔夫斯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当营养来源是食物而并非补充剂时,摄入适量的特定营养物质或与全因死亡率降低有关,膳食补充剂的摄入与死亡率下降之间并无关联。此外,过量摄入钙或会增加人群癌症死亡风险(钙补充剂每天摄入量超过1000毫克)。
研究者Fang Fang Zhang教授说道,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摄入膳食补充剂的潜在益处和害处,有些研究发现过量营养物质的摄入与负面健康结果有关,比如增加特定癌症的风险,但理解营养物质和其来源在健康后果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是这种效应如果不是有益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HIV Med:HIV感染会提高死亡风险以及抑郁症风险
doi:10.1111/hiv.12726
在一项调查抑郁症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和死亡率之间关系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说,退伍军人抑郁症的症状与艾滋病毒死亡的中度相关。抑郁症是美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常报告的心理健康状况,患病率在20%至40%之间。抑郁症与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有关,包括心脏病,终末期肾病和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尽管存在相互矛盾的数据,一些研究已经描述了HIV感染背景下的类似关联。
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USM)的研究人员利用退伍军人老龄化队列研究参与者的数据,比较了美国退伍军人和抑郁症患者的死亡风险。然后,他们比较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之间抑郁与死亡的关系通过临床诊断代码和抑郁症状调查表以两种方式测量抑郁症。
【5】Nutrients:警惕!即使少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也会增加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
doi:10.3390/nu11030622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utrien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罗马林达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即使少量摄入)或会增加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填补了此前研究的空白,即分析摄入相对高水平的红肉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并与红肉低摄入量所产生的健康影响进行对比。Mastour Alshahrani博士说道,与不摄入肉类相比,摄入低水平肉类所产生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是非常清楚。研究人员想深入研究阐明相比根本不摄入肉类而言,摄入少量红肉和加工肉类与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
【6】Eur Heart J:睡眠不足会提高心脏病死亡风险
doi:10.1093/eurheartj/ehy838
研究表明,血液氧合不良是导致心脏相关死亡的一个很好的指标,这不仅仅归因于睡眠呼吸暂停。因此,在睡眠时经历长时间呼吸中断的老年男性患心脏病的风险很高。由阿德莱德大学医学院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Dominik Linz和副教授Mathias Baumert领导的研究小组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
“了解睡眠期间低氧饱和度的根本原因很重要,因为这可能有助于预防死亡,”作者说:“该研究首次表明,睡眠期间血液氧合不良可预测老年男性心脏相关死亡的可能性。该研究还表明,血液氧合减少不能归因于单独使用氧气的偶发性下降。”
【7】JAMA:遭遇严重的经济损失或会增加个人50%的死亡风险
doi:10.1001/jama.2018.2055
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JAMA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人在中年或老年时突然失去净资产(net worth)或会明显增加其死亡风险。研究者表示,当一个人在两年期间失去其75%或更多的财富时,其在未来20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50%。
研究者Lindsay Pool教授说道,我们发现,失去生活积蓄或许会对机体健康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20多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超过25%的美国人都会遭遇财产的冲击;尽管在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储蓄比率在急剧下降,但在20年的时间里,美国中老年人的储蓄还是处于一直减少的趋势,这似乎与经济大环境无关。
【8】ACER:警惕!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死亡风险!
doi:10.1111/acer.13886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Alcoholism: Clinical & Experimental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因为健康原因每天喝一杯酒或许并不会让你变成想象中那样健康。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年龄在18-85岁的40多万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相比每周喝酒不超过三次的人群而言,每周喝酒超过四次(每次一两杯)的个体因过早死亡的风险会增加20%,而且这种死亡风险的增加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都是一致的。文章第一作者Sarah M. Hartz博士表示,过去我们认为喝一两杯酒并无大碍,甚至还有些研究认为,少量饮酒或能帮助改善机体健康,但如今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甚至是每天喝酒最少的人,其死亡风险都会增加。
【9】JAHA:小心!女性心脏病后死亡风险更大!
doi:10.1161/JAHA.117.007123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如果英国女性在心脏病发作之后和男性一样进行简单治疗,那么每年会有更少的女性因此而死亡。英国利兹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科学家使用大量来自瑞典在线心脏病登记表(SWEDEHEART)的数据,分析了2013年12月之前10年中遭受心脏病的180368名病人的预后结果。
通过扣除人群的预期死亡人数,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后一年内女性的死亡率竟然比男性高3倍。尽管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瑞典,但是研究人员相信英国女性的情况可能比瑞典更糟糕,因为瑞典是全世界心脏病致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10】Cell Metabol:瘦人注意了!代谢不健康或许会让死亡风险增加三倍
doi:10.1016/j.cmet.2017.07.008
相比正常体重和机体代谢健康的人群而言,体重正常但代谢不健康的人群(大约在正常体重的成年人中占到了20%)的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是前者的三倍,而且这些人群的患病风险要明显高于代谢健康的肥胖人群;近日来自德国慕尼黑亥姆霍兹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决定瘦弱、过重及肥胖人群代谢健康的关键特性,研究者指出,减少下半身脂肪的堆积或会让瘦人处于风险之中,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Cell Metabolism上,同时本文研究还强调了个体化预防和心肌代谢疾病疗法的关键应用。
如今研究者们都知道,正常体重范围内的体重指数(BMI)和个体全因死亡风险最低直接相关,然而这种结论是否适合于所有BMI范围的人群呢?深入阐明代谢健康肥胖发生的原因和后果后,研究者们表示,对于特定BMI而言,心肌代谢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往往在人群中变化比较明显,相比正常体重范围的代谢健康人群而言,代谢健康的肥胖人群的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事件风险会适度增加(25%),而对于代谢不健康的瘦人而言,这种风险或许会明显增加(300%)。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