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患者就诊年龄在3岁以上,1岁以上出现内斜视,双眼远视度数+3.0D+11D,随访检查时间1-3年,资料完整的59病例。男性24人,女性35人。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患者就诊年龄在3岁以上,1岁以上出现内斜视,双眼远视度数+3.0D+11D,随访检查时间1-3年,资料完整的59病例。男性24人,女性35人。
二、方法
1.常规检查:视力,眼前节,眼底。
2.屈光检查:
(1)用药:阿托品散瞳,每日三次共3天或每日5次共5~7天,睫状肌完全麻痹;
(2)检影验光,记录屈光度。
3.斜视角检查:
(1)方法:三棱镜遮盖法;
(2)记录:33及6米裸眼斜视角及足镜矫正后斜视角;
(3)注视视标:点光源。
4.双眼视功能检查:远用同视机法,I级、Ⅱ级、Ⅲ级均采用10°画片。近用Titmus检查。
5.记录:患者足镜矫正3个月,检查戴镜斜视角及双眼视功能结果。
6.统计学处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不
同斜视角状态下患者三级功能的建立程度进行卡方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根据记录的结果将斜视角远或近>+30°的31例划分成第一组,≤+30~的28例划分成第二组,便于分析讨论。
(一)、31例患者裸眼斜视角范围+120~+35,足镜后斜视角+80~远近平均+35,同视机检查
足镜后3个月到6月,他觉斜视角≥+15°,斜视角由大到小,I级功能表现为5种情况,(1)单眼抑制11例;(2)到处同侧复视8例;(3)交叉抑制点2例,双眼图像靠近时一侧图像消失2例:(4)异常网膜对应,自觉斜视鱼和他觉剑视鱼差别>5°的5例;(5)正常网膜对应自觉斜视角和他觉斜视角差别≤5°的3例。正常视网膜对应关系视为存在I级功能,共3例;Ⅱ级功能仅2例患者表现为有融合,但无融合范围,余29例均无同视机Ⅱ级功能;31例均无Ⅲ级功能。Titmus检查在单眼抑制的患者11例患者均>400”,余20例患者7例Titmus检查63"~400”,13例>400”。
(二)、28例患者裸眼斜视角范围+75~+35,足镜后斜视角+30~远近平均≤+10。I级功能存在,视网膜正常对应关系22例,斜视角≤+15。余6例存在同表1的1~4种形式,单眼抑制,同侧复视,交叉抑制,异常网膜对应。临床检查有
A-V征或伴有垂直斜视。IⅡ级功能20例存在,2例融合无力,6例无。Ⅲ级功能分三种情况:(1)7例伴有垂直斜及A-V征无三级视功能,足镜后三核镜定量+25+20,(2)另12例患者同视机检查无立体视,足镜后三棱镜定量>+20,(3)剩余9例患者存三级功能,足镜后三棱镜定量斜视角≤+20。7例伴有垂直斜及A-V征患者Titmus检查>400”,余21例患者Titmus检查为40”-400”不等。
(三)、一组患者31例远或近斜视角>+30°,二组患者28例远、近斜视角均≤+30°同视机、Titmus检查情况,二组患者之间各级功能建立构成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斜视角大小与双眼视功能的形成密切相关,斜视角越大,功能越差。越小的斜视角,对双眼视功能建立的影响就最小。远视患者裸眼斜视角一般比戴镜大或相等,未进行矫正治疗前,由于远视与斜视的双重影响,功能更差。用足镜矫正可以排除不同屈光状态导致斜视角的不稳定性,更好的说明斜视角对患者双眼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故仅进行戴镜后斜视角与双眼视功能的检查,记录并比较结果。I级同时视功能的检查中:第一组患者31例,足镜后斜视角>+30,他觉斜视角>+15°,同时视3例正常,占比约10%。第二组患者28例,足镜后斜视角≤+30°,他觉斜视角≤+15°,同时视正常22例,占比79%。斜视角由大到小,I级功能由重到轻表现是单眼抑制,到处同侧复视,靠近消失和交叉抑制点,异常网膜对应。Ⅱ级融合功能的检查中:第一组患者31例,足镜后斜视角>+30,仅2例有Ⅱ级融合功能,但无融合范围。第二组患者28例,足镜后斜视角≤+30患者20例存在Ⅱ级功能,范围较正常小,2例融合无力(1例异常网膜对应,1例伴有垂直斜视),6例没有Ⅱ级功能的患者,伴有垂直斜视和A-V征。Ⅲ级立体视功能的检查中,第一组31例足镜后斜视角>+30患者,同视机检查均无Ⅲ级立体视功能。第二组28例患者,其中16例患者+20<斜视角≤+30,无立体视功能;12例足镜后三棱镜定量斜视角≤+20,9例存在,但3例伴有 A-V征及垂直斜视的患者无Ⅲ级立体视功能。
根据上述两组病例的检查情况发现,内斜视角在小于≤+30,通常可以形成IⅡ级融合功能,在≤+20A的情况下,通常可以形成Ⅲ级立体视。如果不能形成,常常因为患者内斜视伴有明显的垂直斜视,或者伴有A-V征,帮助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