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卫生管理

2018“互联网+医疗健康”成绩单:十大惠民变化带来就医新体验

作者:尹莉娜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9-01-06
导读

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从挂号缴费、信息查询到在线支付的全过程;偏远山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大城市三甲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人工智能的辅助应用,让诊断更精准,手术更高效……刚刚结束的2018年,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落地的一年。

关键字: 互联网 | 医疗

只用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从挂号缴费、信息查询到在线支付的全过程;偏远山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大城市三甲医院专家的远程会诊;人工智能的辅助应用,让诊断更精准,手术更高效……刚刚结束的2018年,是“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落地的一年。

去年4月,国务院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方向;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要求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诊疗、结算、用药、公卫、家庭医生服务、远程医疗、健康信息、应急救治、政务共享、检查检验等十方面服务流程和效率。

回顾2018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各地在落实推进的过程中交出了喜人的成绩单,十大变化为百姓看病就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与实惠。

挂号少排队

“以前都是天不亮就起床,赶过来排大队,也不一定能挂到号。外地的病人就更难了,路费住宿费都得是开销。”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挂号大厅里,每隔数月定期来检查的刘女士感叹着,“现在都是在那个网上提前挂号,还告诉你几点到几点来就行,有个时间段,真方便多了。”

2018年,北京三级医院预约就诊占近70%,部分医院达到90%,预约就诊时间精准到1小时甚至半小时以内,患者门诊和大型检查的等候时间减少。

放眼各地,在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患者可以通过微信、短信、电话、互联网、人工自助机、现场医生工作站等八种方式进行预约服务,不仅可以预约挂号,还预约超声、CT、核磁等大型设备的检查服务;浙江省建成了全省预约挂号平台,所有省级医院完成号源池整合,各医院放到网上预约的号源达80%以上,实名注册登记群众近1000万人,成功预约患者数达到4000多万人次,预约成功率70%。

互联网预约挂号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一大直接体现,通过APP、微信、电脑终端等多种渠道,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挂号,免去路途的奔波,切实减少了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让过去医院里半夜排起挂号长队的现象成为历史。

检查不重复

换家医院看病,还要重新检查、化验?如今,检验结果电子化和医院间的互认共享解决了这一苦恼。2018年,全国86%的医院实现了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以浙江省为例,大部分医院已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电子化流转和保证医疗质量安全下的同级互认、共享使用。目前,浙江各市检查检验报告完成2种智慧查询方式的医院比例已达98.53%,部分城市甚至建立了无胶片医院,实现了放射、超声、内镜、心电图、病理、检验检查结果“云报告”,手机查询结果,无需在院等候。

而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全县27所基层卫生院引进了数字化DR影像设备,并建立了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昌大学一附院等医院互联互通的远程诊疗系统,让患者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将检查检验结果“云端化”,一方面可以方便偏远地区群众在家门口检查检验,并获得大医院的权威诊断结果;另一方面,通过网上查询、移动推送、短信提醒等互联网方式通知结果,既减少了转诊重复检查,也免去了携带纸质报告的麻烦,对患者而言,事前、事后都更加便利。

开药少跑腿

慢性病患者开一次药、跑一次医院的窘境得到了有效缓解。在北京,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便可获得105种常用药品;在浙江,2018年有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规定病种的慢性病连续处方;广东省则试点上线了“空中药房”、“云药房”等业务,慢病用药可配送上门。

通过推进县域药品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实施慢性病连续处方制度等,老百姓在社区医院就能配到高血压、 等慢性病治疗药品,今年全国多地医院还为患者提供中药饮片代煎配送到家服务,让开药少跑腿,快递多上门,减少了往返医疗机构的次数与时间,大大方便了患者。

缴费更便捷

在医院缴费也能用微信、支付宝支付了。2018年,公立医院网络支付业务的推进改变了长期以来医院只能使用现金、银行卡的收费方式,依托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居民电子健康卡、医保卡等,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移动终端医疗费用结算,付费结算不用再多次跑窗口排长队。

与此同时,“电子健康卡(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二维码”的“三码融合”应用正在福建省4家医院试点,居民到医院就医可免去办理就诊卡或携带社会保障卡,免去窗口预交费用,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一键结算”便捷就医,实现基本医保、商业健康险及金融支付等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

乍看起来,医院开展网络支付仅是一件小事,但收费方式便捷化,能带动服务流程优化,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是一件击中就医“痛点”的大事、好事。

异地就医实时报销

一名广东籍老人在北京做了手术,通过手机App刷脸认证医保信息,同时把居住证复印件寄回老家,就可续上医保,住院实时结算。借助互联网,患者在异地看病也能直接报销了。

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今年多地实现了跨省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且正在全国推行。根据国家医保局官方消息,截至11月底,累计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35.7万人次(其中新农合12.1万人次),医疗费用326.2亿元(其中新农合21.3亿元),基金支付191.6亿元(其中新农合9.0亿元),基金支付比例58.8%。国家平台备案人数342万。

过去,由于各地信息不连通,异地就医报销医药费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如今,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入推进,患者信息实现共享,报销流程更加简化,赢得百姓的称赞。

急救更快速

今年8月,河南一位62岁的老人突发胸痛,拨打120急救电话后,120救护车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支持下,根据胸痛中心指挥将患者送往最近的有接诊能力的义煤总医院。路上,急救人员用车上的心电图机、多功能监护仪等设备对老人进行实时检测,并远程传输检查报告,医院值班医师根据报告结果确诊为急性心梗,便立即开始术前准备。最终,老人从到达胸痛中心到手术成功,仅用了26分钟,远远低于国际抢救标准的90分钟。

这是“互联网+急救”模式在全国展开运用的典型一例。今年11月20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的669家胸痛中心“全国胸痛急救地图”正式发布。而除胸痛中心外,全国多个省份正在推进二甲以上医院建立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综合救治中心,为病人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2018年,浙江提供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达90%以上;湖南建立胸痛、卒中中心172个,急性胸痛患者从发病到医院进行心血管溶栓或介入时间由220分钟缩短至90分钟。

对于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让救护车变成了“移动的信息站”,通过合理指挥和调度救护车、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等,有效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医院,从医院到接受治疗的总时长,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给更多急救患者带来生机。

转诊更顺畅

大病、怪病基层看不了,要转到大医院还需要患者自己重新选择、挂号;做手术小医院完成不了,转到上级医院,也需要重新办理一系列住院手续……2018年,在互联网的助力下,看病转诊的困难与繁琐有了解决方案。

浙江省88.31%的医院成立了一站式入院准备中心。医生可帮病人预约上级医院床位,病人到上级医院后不必重新挂号、开住院单,便可直接到入院准备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实现跨医院住院服务的无缝对接;上海市将上级医院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已接入38家市级医院、7700余名专科医生,每月有13.8万个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

互联网让基层与医院、各级院间更加互融互通,患者转诊更加顺畅。依托医联体、医共体开展首诊转诊服务,百姓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也能直接挂到大医院的号,不同医院间的转诊流程则大大简化。

远程医疗更可及

2018年,远程医疗服务进一步在全国推广,患者更加可及。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包括澳门)近3000家医疗机构;云南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的182家医疗机构,实现远程医疗“县县通”,部分县区实现“乡乡通”;贵州已将远程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远程医疗技术构架,已接入289家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1543家乡镇卫生院,今年1—9月开展远程会诊1.83万例、远程影像和心电诊断15万余例。

远程医疗的实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患者不需要四处奔波求医,在当地就能及时获得正确的医疗照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也全方位打通了医疗健康体系各大“堵点”,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不均衡局面,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与配置。

健康管理服务更丰富

2018年,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进一步丰富,签约居民可享受的更多健康管理服务。

在天津市蓟州区,村卫生室可利用移动互联网+血糖血压穿戴设备开展慢性病远程分级诊疗管理,针对全区10万多例高血压、 患者。开展“互联网+慢性病”一对一精准连续性管理,有效控制并发症,减轻了患者个人负担。

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了智能化慢病管理平台。根据不同年龄居民对健康咨询的需求特点,通过“身边医生”APP、微信、有线电视、门户网站等信息化手段,畅通签约居民自助查询、咨询、享受健康服务的渠道,对签约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实现动态监测和定期评价,引导居民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并根据科学评估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及设备,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可以更好地掌握居民健康状况,丰富健康管理服务,在呵护群众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医疗总费用,释放改革红利。

人工智能应用更广泛

广东省阳山县,人工智能诊疗系统“AI医生”进了村。通过一个小盒子般的简易心电仪,便检测出病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建议入院进一步检查”,成功帮助村医诊断出过去不敢看、没法看的难题。

而在不少妇女儿童医院、妇产医院,做过产检的孕妇可以通过胎心监测人工智能设备与医院保持远程检测,随时观察孕妇和胎儿的健康情况。2018年,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等在内的人工智能辅助应用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

人工智能介入临床用于辅助医师诊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困扰,也为医师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还给病人,最终让患者受益。

2018年,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助力下,我国的医疗服务模式和患者就医体验正在发生深刻改变。相信在全国各地的积极推进下,未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红利将继续释放,持续激发创新医疗服务的动力活力,让百姓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