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院士,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众多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围绕“中西医汇聚,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展开高峰对话。
在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院士,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众多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围绕“中西医汇聚,促进医学科学进步”展开高峰对话。
中西医汇聚将建立起一个融合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
陈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洪在1700年前就已用青蒿治疗疟疾,并在《肘后备急方》中留下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千古名方,启迪屠呦呦研究员成功提取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病人的生命。
他还在世界上首次详细描述了天花的病状,利用从天花病人皮肤上制得的粉末,让孩子们吸入以预防天花病毒。这一方法后来沿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传播开来,从而促进爱德华?詹纳(1749-1823)成功开发针对天花的疫苗。这是中西医汇聚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最早范例。
葛洪还首次详细描述了恙虫病、结核病、急性黄疸型肝炎、疥虫病、血吸虫病、马鼻疽等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病状和治疗方法,这些都比世界其他国家的记载早数百年。
他还是化学领域的先驱,他描述了氧化砷的制备和雄黄的处理方法,为砷的药学应用奠定基础。
中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医理念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造福人类的健康福祉。
历史上,中医与西医经历了借用、结合到融合的过程。久居岭南的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先生(1611-1671)曾结识西洋传教士,学贯中西,在《医学会通》中首次提出“中西合璧”的主张。张锡纯先生(1860-1933)在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中药与西药相助为理,诚能相得益彰”。京城名医施今墨(1881-1969)说,“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相互佐证,实无别途”。
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习近平总书记更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中国政府的重视正推动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繁荣。世界卫生组织也高度重视发挥传统医学的作用。第62届和67届世界卫生大会两次通过了由中国发起的《传统医学决议》,并颁布《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年)》,对传统医学产品、技术服务提供者和实践进行监管和研究,并酌情将其纳入卫生系统,从而促进安全和有效地使用传统和补充医学。这将对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医事业发展正逢其时。
中西医汇聚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西医还原论的分解分析方法、对抗性的单靶标诊治手段在多基因、复杂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遇到了困难。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施治、复方用药以及治未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则可为这些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也为现代医学的演进和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技术来源和研发思路。另一方面,传统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或薄弱环节也需要借用或借鉴西医的知识、技术、设备或方法来进行弥补和完善。
在实践上,中医药学逐渐呈现出精准医学的特征,而现代医学也出现了重视整体论和系统论的发展态势。系统生物医学则有可能在中西医学之间搭建共通的平台。东西方医学的相互碰撞、彼此交流、进而汇聚融合,已经成为医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然途径,也是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
中西医汇聚将建立起一个融合双方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促进医学科学发展进步,使医学科学更智慧、更精准、更强大。中西医汇聚可产生 1+1>2 的效应。
离子通道这类生物分子在中药作用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厄温·内尔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哥廷根大学教授
厄温·内尔表示,中医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如果想要更好地研究中医药,就需要做一些基础研究,了解药物是在哪个靶点上起作用的。这样能让研究人员更好了解疾病的机理,以及中药对人体的改善机制。
厄温·内尔表示,他有幸参加中医药相关研究项目,他发现离子通道这类生物分子在中药作用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离子通道是很多药物的靶点,可以预测许多离子通道会是中药活性成分的靶点。
我们需要了解蛋白质,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应对蛋白质的突变,因为它的突变会影响到与药物的结合。
阿里耶·瓦舍尔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系教授
阿里耶·瓦舍尔作了题为《生物体系的计算机模拟和基于中医药的探索》的报告。阿里耶·瓦舍尔表示,耐药性是对人类健康非常严重的威胁。很多细菌的耐药跟酶相关,如果能对酶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进行解析,就能找到相应的蛋白,从而进行药物开发。这种模型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中,比如HIV的研究。
“我们需要了解蛋白质,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应对蛋白质的突变,因为它的突变会影响到与药物的结合。如果我们的研究方向被证实是可行的,那这对所有的药物研究都是可行的,包括对中医药的研究。”
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阿达·约纳特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结构生物学系教授
阿达·约纳特在报告中表示,抗生素是上个世纪的重要发明,治愈了许多传染病患者,但如今抗生素面临着严峻的耐药性问题。大多数大型制药公司已经停止了抗生素耐药工作的研究,也没有成本支持新抗生素的研究,抗生素研究已经不是有吸引力的研究领域。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指出,医疗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阿达·约纳特认为,我们没有办法完全解决抗生素耐药问题,但必须采取应对措施。被抗生素攻击的节点是产生抗药性的关键,阿达·约纳特研究发现,抗生素的潜在结合位点,往往不参与蛋白质解码等过程,如果可以阻止这些结合位点的形成,就可以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对此,阿达·约纳特的研究团队将对每一种致病菌特别制作出特异性的抗生素,这与传统的广谱抗生素有着极大区别,不但避免了耐药性产生,也规避了抗生素可能对人体其他有益菌的影响,甚至在生物降解方面做到最大优化。
四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肝细胞癌(HCC)病人可以从术后服用槐耳颗粒中受益。
陈孝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槐栓菌或槐耳是一种生长在硬木树上的浅褐色伞菌,已经应用于中医中近1600年。槐耳颗粒是从干燥的菌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与其它担子菌类中分离出的免疫调节化学成分一样,槐耳颗粒可以通过刺激ROS以及NO的释放与生成来调节机体内在免疫力。此外,它也可以通过在G0/G1点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前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肝细胞癌(HCC)病人可以从术后服用槐耳颗粒中受益,但这一结果还未经长时间大样本队列研究验证。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多中心(有39家医院参加)、随机、平行对照Ⅳ期临床研究来评估槐耳颗粒作为HCC术后辅助治疗预防肿瘤早期复发的疗效。
研究发现,槐耳颗粒组无复发生存率显着提高,肝外复发率降低,有力证明了槐耳颗粒作为术后辅助药物在减少肝细胞癌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方面的作用。
启动全球中医药大科学计划,充分利用中医药的引领作用和原创优势。
张伯礼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议加强中医药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或大科学策划。加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国家中医药康复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的布局和建设工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支撑。设立中医药传承发展科技专项,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启动全球中医药大科学计划,充分利用中医药的引领作用和原创优势,组织开展“我主人随”的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促进中医药学与西医学的融合发展,制定标准和规则,推动中医进入主流医学体系,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
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道地药材是中药资源的核心,其道地性理论是中医药的精髓。
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道地药材是中药资源的核心,其道地性理论是中医药的精髓。常用500种中药材中,有道地性的药材占200种,其用量占80%。
道地药材的生物内涵是“居群”,道地药材的道地性越明显,其基因特化(gene specialization)越明显,逆境 (stress)能促进道地药材的形成。
体质可分是“治未病”抓手,体病相关是“治未病”的依据,体质可调是“治未病”的手段。
王琦 国医大师
体质可分是“治未病”抓手,体病相关是“治未病”的依据,体质可调是“治未病”的手段。建立中医体质治未病的三级预防体系有利于将慢病防控关口前移。其中,一级预防(未病先防)指通过改善偏颇体质, 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欲病早治)指在疾病临床前期,调整体质,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既病防变)指掌握体质差异,确定疾病的变化趋向,防止疾病加重与并发症发生。
2011年山东青岛市开展“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对3328份有效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率达58%,人均感冒发生次数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0.74次,降低率达44.25%;身体状态改善率达26.3%;失眠者减少了24.34%;便秘者减少了17.77%。
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40万社区居民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个体化的健康调养方案。使门诊均次费从114元下降到106.80元。
疟疾病理过程复杂,疗效与治疗时机相关,有研究发现,多组分用药可能增强青蒿素药效。
廖福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青蒿素是目前最重要,使用最广泛的一线抗疟药物,其抗疟机理存在多种假说。当前有关青蒿素抗疟机理的合理解释是:疟原虫大量降解血红蛋白,释放极高浓度的血红素,青蒿素被高效激活,从而结合一系列靶标蛋白,导致寄生虫死亡。
最近,有研究证明青蒿素攻击多个靶点,表明药物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导致高水平的青蒿素耐药性。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青蒿素耐药性的机制,并提出可能改善青蒿素复方(ACTs)疗效的方案。
疟疾病理过程复杂,疗效与治疗时机相关。还有研究发现,多组分用药可能增强青蒿素药效。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