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6岁,主诉:发现双眼视物成双18个月,右眼球突出16个月。1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眼视物成双,无头痛、恶心呕吐,无眼痛畏光流泪,未行治疗,1个月后视物成双症状自行缓解。16个月前他人发现右眼球突出,呈缓慢渐进性发展,无眼痛、视物模糊,未行治疗。
案例介绍
患者,女,56岁,主诉:发现双眼视物成双18个月,右眼球突出16个月。1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眼视物成双,无头痛、恶心呕吐,无眼痛畏光流泪,未行治疗,1个月后视物成双症状自行缓解。16个月前他人发现右眼球突出,呈缓慢渐进性发展,无眼痛、视物模糊,未行治疗。
患者2年前曾就诊于某眼科医院,查B超示“右眼球后占位”,于武警医院行眼眶CT平扫示“右眼眶占位”。
查体:
神情,心率50次/分,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眼科情况:
视力:右:0.3(-1.50DS→0.8)左:0.3-2(-1.75DS→0.8)。右眼睑肿胀,未触及明显肿块,鼻侧球结膜充血(+),角膜清亮,KP阴性,晶体未见明显混浊。眼底视盘界不清,色红,隆起约2D,视网膜静脉稍迂曲扩张,网膜未见明显出血及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不见。
左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视盘界清,色淡,C/D约0.8,视盘血管向鼻侧移位,视网膜未见明显出血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不见。右眼向前向外突出,右眼球向内、向下、向外运动均受限。眼球突出度:右21丨14左/105mm。
辅助检查:
眼B超示右眼球后占位,视盘水肿。眼彩超示;右眼球后探及一等回声团块,大小约21×19mm,边界尚清,团块内见少许血流信号。考虑右眼球后占位(性质待定);
MRI平扫及增强示:右眼球后见一类圆形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为等高信号,信号均匀,大小为2.4×1.8cm,病灶呈宽基底与视神经管相连,并包绕视神经管,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均匀强化,可见“双轨征”,考虑:右眼球后占位,考虑右侧视神经鞘膜瘤可能性大;
右眼球后占位(视神经鞘膜瘤?)
【解析】
视神经鞘脑膜瘤主要临床表现呈缓慢进行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和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常在眼球突出后出现,视盘水肿、苍白,晚期视乳头萎缩。脑膜瘤可以发生在眼眶的任何部位,以发生在视神经鞘者最多。肿瘤最常发生于眶尖,沿视神经分布,主要临床表现呈缓慢进行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和眼球突出。
视神经鞘脑膜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文献报道的发病年龄为3~76岁,高峰年龄为30~40岁,平均年龄为38岁,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比例为79:27[2]。Kang等[3]报道女性多见占67%,就诊时平均年龄48岁。年龄在35~45岁的女性,发现单侧眼球突出,并有不能矫正的视力障碍,应当首先警惕脑膜瘤的可能性。
突眼≠甲亢
很多人一提起突眼,就把它与甲亢等同起来。
其实,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伴突眼,甲减和甲亢有共同的发病基础,两者均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均可累及全身各器官。突眼不仅见于甲状腺疾病,不应被认为是甲亢特异性的体征,它亦可是其它全身疾病的一种表现,临床上因突眼而误诊误治延误病情的不在少数。诊断时要一定全面考虑,以免误诊,使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为强调眼病病变与甲状腺内分泌轴的关系,Weetman提出了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命名,美国眼科学会将其命名为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病(thyroid related immuneopthalmopathy TRIO)。凡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者称为甲状腺相关性免疫性眼病-Ⅰ,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称为甲状腺相关性免疫性眼病-Ⅱ,甲状腺功能低下者称为甲状腺相关性免疫性眼病-Ⅲ。治疗上恢复甲状腺功能为正常,并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亦可考虑球后照射放射治疗。
非甲亢性突眼常见以下疾病
1、炎症性眼球突出,可由眼眶急性炎症引起,如眼球筋膜炎、眼眶蜂窝组织炎、海绵窦血栓静脉炎等,也可由眼眶的慢性炎症如炎症细胞的浸润、纤维组织的增生等引起,临床表现与肿瘤相似,故称炎性假瘤;
2、头部外伤性眼球突出常见于外伤后眼眶内出血或眼眶气肿;
3、有报道大多数搏动性眼突病人为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
4、鼻窦肿瘤也是突眼的多见病因之一;
5、白血病临床表现可表现为眼球突出,伴有眼睑、结膜或眶内出血,单侧突眼多见,少数可为双侧突眼,国内常有误诊报道;
6、神经母细胞瘤有报道部分患者以突眼为首发症状,发生于眶内者多为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原发于眶内者少见;
7、有报道眶内静脉曲张患者,可表现为间隙性单眼球突出;
8、其它:眶内球外的良性占位病变如血管瘤、脑膜瘤、泪腺混合瘤、神经纤维瘤、眼眶蜂窝织炎、骨膜下脓肿、筛窦发育异常、筛窦粘液囊肿、多发性骨髓瘤、黏多糖病、突眼黏液水肿骨关节病综合征、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性突眼、筛蝶窦囊肿、韦格纳肉芽肿病、眶静脉曲张等均可引起突眼;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伴单侧眼球突出[4]值得临床警惕。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