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人文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说,医生能开出最重要的药方是“希望”。
在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人文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说,医生能开出最重要的药方是“希望”。
“即使是很小的一点希望,在病人看来,都是最好的抚慰。”他说,很多医生投入到具体的治疗的过程,但就是不开希望这个药方。
“希望”是每一个患者都想得到的东西。而所有的医学院都在教医生怎样开出最完善的处方,做最完美的手术,没有教怎样给患者带来希望。
疾病的不期而至后,患者生活突然被干扰、被打乱,他们带着巨大的恐慌,甚至失望和绝望,来到医生的面前。这个时候任何一丁点的希望,在患者看来都是最好的抚慰。
而医生的无心之语。比如,“你怎么才来?”“您回家吧,不用住院了。”“想吃点啥吃点。”就可能让患者绝望。
介于普通职业和佛之间的一种职业
白岩松认为,医生是介于普通职业和佛之间的一种职业。既然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意味着你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选择了一种生命方式,没什么可抱怨。
因为医学太复杂:医生在面对患者时,既要完成针对病理生理的治疗,又要采取心理治疗,所以才非常难。
他说,随着医学的巨大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神话医疗的结果。患者带着极高的、超越事实的期望值,但医生其实经常是无奈的,否则就不会有特鲁多的那个著名的墓志铭“偶尔去治愈,经常在帮助,总是去抚慰”。
人要“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生。这就把球踢给了医生:医生既要给别人带来希望,而内心里又经常面临无奈。
大数据不解决个体问题
白岩松说,大数据不解决个体问题,医疗行走在生理、心理和小概率事件以及个体差异的夹缝之中,这才是医学之难。如果认为有了大数据,机器人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医疗问题,医疗就不会存在了,那才是真正的糟糕。
曾有人说未来记者这个职业会消失,他还很生气,后来看到有人预测人工智能会让医生也会消失,他就笑了。
郎景和教授曾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妇女因出血就诊,郎景和和另一个院士,经过了一个月的尝试,才止住这个出血。他感叹,99.9%的患者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下一个病人可能是那个0.1%。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5平方米,这个大数据解决个体问题吗?他调侃说,后面的很多年轻人都快哭了,还在渴望第一个3.5平方米。
中国是疾病预防的发展中国家
他认为,我国的很多经济指标,看起来不像是发展中国家。但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如一些疾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时,我们还是绝对的发展中国家。跟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还很落后。
他也强烈地感受到目前医学分科过专、过细,这样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有一件事对他刺激很大。他曾是一个长跑爱好者,结果有一段时间脚疼,不能走路。找到中国最有名的擅长运动专业的医院,打了两针后疼痛缓解,但第三天疼痛复发。结果一个中医大夫说,你的腰负载过重,导致右脚出现了问题。他治疗了三次腰之后,彻底恢复。
人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医学越分越细,怎样培养整体观念,面临着挑战。
跨越沟通鸿沟
医生认为治疗结果良好,但与患者的个体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恶性伤医事件当中,出现最多的是在耳鼻喉科。因为我们无时不刻在呼吸。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病治好了,但是个体感受依然不舒服,患者就认为医生说的不对。
再比如,医生告诉患者说冠状动脉堵了50%,患者就已经觉得非常严重了。但对医生来说,70%以上才可能是病变较重。
这个差异如何沟通,这个专业壁垒如何打破,是目前全世界现代医学所遇到的巨大挑战。
上天堂的医生和律师
他说,不管医患矛盾是否被放大,人们对医生依然是敬畏尊重的。全中国只有两个职业的后面带“德”,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
为什么老祖宗千百年下来,给这两个职业的后面带了“德”。医学的复杂性和神圣性全部列入其中,更重要的是跟每一个人的生命紧密相通。
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每天超数量级的门诊量,产生一些医患纠纷并不奇怪。
但中国在舆论上非常危险的一种现状是,想象的真实和事实的真实有冲突时,宁愿相信想象的真实。比如医疗纠纷被爆料后,大众马上认定是医生或医院的问题,因为网民或者是舆论的掌握者觉得,医院和医生相对于患者,更加强大。
中国充满着很多的撕裂,最重要的撕裂就是想象中的真实跟现实中的真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其实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医患纠纷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
美国的医生界流行一个段子,说有一位医生去世了,又一如既往上了天堂,结果发现上帝说他要去接一个律师。
医生对此很不高兴。上帝说:这么多年来,他接待了无数个上天堂的医生,律师上天堂,这还是第一个。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