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青少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然而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痤疮病史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那么这个研究是如何做的,其中机理又是怎样的呢?
痤疮是青少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然而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痤疮病史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生的风险。那么这个研究是如何做的,其中机理又是怎样的呢?
最近,一篇文献指出炎症可能促进前列腺癌的发生。然而,对于目前导致前列腺炎症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尽管研究者们发现,性传播疾病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但我们并不认为前列腺癌发生大部分是由这些疾病所导致,因为在男性患病人群当中,前列腺癌合并有性传播疾病的发生比例并不高。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导致前列腺炎症的病因进行统计调查。
鉴于此,研究者科恩和其同事最近培养了痤疮丙酸杆菌,这是一种缓慢生长的革兰氏阳性菌,与痤疮的发生有关,这些杆菌有三分之一来自一些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样本中。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在痤疮丙酸杆菌阳性的肿瘤标本之中,相比阴性的肿瘤标本更容易发现急慢性的炎症病灶,这使得研究者猜测痤疮丙酸杆菌所导致的炎症可能有助于前列腺癌的发生。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Alexeyev 和其同事最近发现经过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患者中,痤疮丙酸杆菌患者的DNA和前列腺癌患者非显著相关。在最近的一项前瞻性的关于痤疮史和前列腺癌死亡率相关性研究中,也提示了阳性的结果,但在两项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并无该发现。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痤疮丙酸杆菌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在严重痤疮的人群中发起了前瞻队列研究,评判标准为对使用四环素四年及以上的人群,通过随访发现其与前列腺癌发生之前的关系。
自从1948年四环素问市以来,早在1950年起就广泛应用于严重痤疮的治疗。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严重痤疮的患者不断使用四环素进行治疗,其用药的时间长度跨越了前瞻队列研究中患者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在四环素治疗严重痤疮的同时,其它的治疗手段包括其它全身性的抗生素、含硫的局部制剂、间苯二酚或抗生素、饮食控制、X光或紫外光疗法、冷冻治疗、使用己烯雌酚、甲状腺提取维生素,对于不太严重的痤疮患者,则使用局部制剂、自然光疗法、以及维生素A。
研究方法与结果
在1992年的随访问卷中,受访者会被问及“是否因痤疮或其它原因曾经至少2个月使用四环素进行治疗?”以及“使用四环素治疗的持续时间是多久?” 受试者前列腺癌的诊断信息,则是通过接下来每两年一次的问卷和医学诊断记录获知。
在1992年-2002年间,在34629名合格的受访者中,一共有2147名诊断出了前列腺癌,使用四环素进行痤疮治疗4个月及以上的患者,比未使用的患者,其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更高。当然,我们应该谨慎的看待这一结果,因为病例数相对较少,未对严重痤疮的患者进行直接评估,且痤疮的病因相对复杂,并非只有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才会导致痤疮发生。因此,接下来,还需增加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以证实,并阐明痤疮丙酸杆菌在前列腺癌发生中发挥的作用。
研究结论
在这项针对美国男性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研究者发现使用四环素进行痤疮治疗4年及以上的患者,其前列腺癌发生率较高。在调整了痤疮和前列腺癌的相关因素以及与长期使用四环素的相关因素后,这种趋势仍存在。
这一研究的发现和之前的两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相似,其中一项研究,受访者自诉的痤疮病史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呈正相关;另一项研究的研究者发现,受访者样本里痤疮丙酸杆菌DNA和前列腺癌发生呈非显著正相关。然而,研究者的研究和两项病例对照研究不同,第一点是这两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痤疮病史和前列腺癌发生呈现非显著负相关,另外一个发现是前列腺癌发生和受访者青少年中期的痤疮病史无关。
对于本研究的阳性结果,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有严重痤疮病史的男性对痤疮丙酸杆菌存在普遍的免疫敏感性。尽管,大部分男孩都会被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但只有少部分会发展为严重的痤疮。此外,这些有严重痤疮病史人群的前列腺内,对痤疮丙酸杆菌可能有更强的炎性免疫应答。持续低度的痤疮丙酸杆菌介导的炎症,可能导致增生性炎性萎缩病变,而这些病变被认为是前列腺癌的前体病变,其所形成的微环境有助于前列腺癌的发展。虽然本研究中所有的受访者都使用过抗炎和抗痤疮丙酸杆菌的四环素,但因为之前尚未看到四环素用于其它非急性内脏感染的报道,比如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所以目前尚不清楚该药物对前列腺内的低度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何影响。
原始出处:
Siobhan Sutcliffe, et al.ACNE AND RISK OF PROSTATE CANCER.Int J Cancer. 2007 Dec 15; 121(12): 2688–2692.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