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55岁女性,体检发现右上肺阴影2年。无吸烟史。CT影像学所见:右肺上叶尖段、后段毛玻璃样结节影,密度浅淡为纯毛玻璃样,边界欠清晰。尖段病灶直径约6 mm, 未见分叶毛刺,有小空泡征(图1),后段病灶4 mm有分叶(图2)。
病例2:55岁男性,体检发现右肺阴影9个月。吸烟600年支。CT影像学所见:右下肺见一小结节12 mm×11 mm,部分毛玻璃样影,中心为小片实性密度,可见一血管进入肿瘤。
病例3:56岁女性,体检发现右下肺结节
肺内小结节病变的随访指南
Fleischner学会指南
临床实践中对于无症状的肺内小结节的处理,主要根据影像学的特征判断小结节病变的性质,高度怀疑恶性病变时可给予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检查、CT引导下的经皮肺活检或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切除。
但以上诊断方式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例如,无症状的、<10 mm的小结节通常影像学特征不明显;而PET检查对于<8 mm病灶的特异性明显下降;CT引导下的肺穿刺活检因肋骨的阻挡和肺的活动而难以成功,因此,对于不能明确性质的肺内小结节,随访是临床上的主要手段。
早在2005年,美国推出了费莱舍尔学会(Fleischner Society) 指南,主要针对年龄大于35岁、无已知恶性肿瘤的肺小结节患者的随访和诊治策略,并应用至今(右图)。
指南强调,先要对不确定的小结节病变进行恶性可能的风险预估,并已有研究运用概率预测方法,量化分析了临床特点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预测恶性可能的4个独立因素分别是吸烟史、患者的年龄、结节的大小、戒烟的时间,它们的风险比分别是7.9、2.2、1.1和1.6。表2总结了有肺内结节病变患者罹患肺癌的风险因素。
Fleischner学会指南的核心思想是:
⒈ 吸烟或有其他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为高危;
⒉ 越小的病变恶性可能性越低;
⒊ 实性小结节>2年无进展,则良性可能性大。
指南推荐年龄大于35岁、无已知肿瘤病史的患者经临床风险评估后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人群,然后根据病灶大小决定最初随访间隔时间,再根据病灶的进展情况调整随访间隔时间。
但是一项跟踪研究也指出,仅有58%的临床医生在实践中按指南对目标人群进行随诊,这意味着指南有一定局限性。
Fleischner学会指南的局限性
结节的大小与恶性病变的关系
结节大小与恶性风险有独立相关性。肺癌筛查文献数据指出,>20 mm的结节恶性可能性为64%~80%,11~20 mm为33%~64%,5~10 mm为6%~28%,<5 mm为0~1%。
因此随访间隔在小病灶要明显长于较大的病灶,但首先还是要结合病史和结节的形态学特点判断病灶的性质,如病灶为不规则分叶状伴针骨状毛刺,则恶性可能性大,纯毛玻璃样或部分实性病灶恶性的可能比实性病灶更大,因此即使为微小病灶也要进一步检查或密切随访。
结节的倍增时间与恶性病变的关系
进行性进展是恶性肿瘤的特点,其生长速度为指数级增长,倍增时间主要决定于组织学类型和肿瘤的血供。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肿瘤的倍增时间,33%容积倍增时间(VDT)为100天,40%VDT为100~400天,27%VDT大于400天。一般而言,VDT在30~400天时要怀疑恶性的可能;感染性病变的VDT小于1个月;肉芽肿性病变和错构瘤的VDT大于18个月;超过2年未见增长的结节被认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极大。
在一项研究中,原位癌(细支气管肺泡癌,BAC)的倍增时间为42~1486天,但浸润性腺癌的倍增时间为124~402天。原位腺癌和其他缓慢生长的腺癌影像特征均为毛玻璃样,在一项有关小病灶的倍增时间研究中,毛玻璃样病变平均倍增时间达到813天,半实性结节倍增时间平均为457天,实性结节的平均倍增时间为149天。
但临床上仍然观察到数年没有增长的肿瘤,多见于原位癌或癌前期病变不典型腺样增生(AAH),而这些病变多为纯毛玻璃样或半实性的病变,因此倍增时间仍需要结合影像学特点。
肺内小结节病变的诊疗措施
处理肺内性质不明的小结节有三个步骤,以下详细说明。
步骤1:通过CT密切随访观察
根据本文前半部分(B4~5版)所描写的影像学特征,如结节良性可能性较大,或估计进展缓慢、穿刺活检困难、手术范围和风险大、患者对手术存有顾虑等,可采取CT密切随访。
步骤2:给予诊断性检查,如PET、经皮肺活检、经气管镜肺活检等
PE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7%和83%。对于风险预估值低的患者,PET阴性可能性大大提高,这类患者仍然需要密切随访。PET的假阴性常见于<8~10 mm结节、原位腺癌、类癌、黏液腺癌;PET的假阳性多见于结节病、风湿性结节、霉菌和分枝杆菌感染。因此,仍需要结合病史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
CT引导下细针穿刺的阳性率在65%~94%。常见并发症为气胸,发生率在15%~43%,多见于小病灶、位置较深的病灶、肺气肿的患者、从侧面或近叶间裂进针穿刺等情况,需进行引流的比例为5%(4%~18%)。
能通过气管镜引导下肺活检明确诊断的仅10%~50%,<20 mm的外周病灶大约33%能获得诊断,CT中显示有支气管造影征特别是支气管通向病灶的阳性率高达70%。
近来有荟萃分析报道,运用支气管内超声(EBUS)对外周病灶活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3%和100%,对<25 mm病灶敏感性为71%,因此用于小病灶活检的EBUS尚须进一步探索。磁导航结合气管镜的CT成像技术在选择性患者中的诊断率为63%~74%,尤其对有支气管造影征患者敏感性更高。
步骤3:外科手术
当预估恶性病变的可能大于60%~70%,其余诊断方法不能给出明确的诊断时,需要外科手术介入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治疗。
手术前须充分评价手术获益与风险,考虑患者意愿及其心肺功能、有无并发症。楔形切除手术死亡率在0.5%,肺叶切除死亡率在1%~4%。手术中冰冻切片如为良性病变仅做楔形切除,如为恶性病变须行叶切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对于小病灶,减少切除范围是否更好尚无定论。有研究提示,肺段切除有较好的边缘,并广泛切除了区域引流淋巴结,对<20 mm的病灶肺段切除优于楔形切除。已有回顾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提出,对<20 mm的病灶,特别是原位腺癌倍增时间>400天时,肺段切除更为合适。
总之,对于无症状肺内小结节的处理,需要根据患者病史、影像学特征预估恶性病变的风险,结合结节大小及倍增时间、诊断性检查的阳性可能、手术的收益和风险以及患者的意愿综合考虑,关键是把握病变的恶性风险和相应的手术风险。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