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AC和PAC SAC和PAC是最常见的两种变应性结膜炎。人群中的患病率达15%~20%。SAC和PAC的症状和体征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变应原不同。SAC通常由空气中的花粉等引起,症状和体征多出现于春季或夏季,在秋冬季节通常缓解。PAC全年均可发生。 SAC和PAC的主要症状包括眼痒、眼红、结膜水肿。眼红,也就是结膜充血的表现,一般为轻到中度。结膜水肿通常为中度,一般比眼红的症状更显
1、SAC和PAC
SAC和PAC是最常见的两种变应性结膜炎。人群中的患病率达15%~20%。SAC和PAC的症状和体征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变应原不同。SAC通常由空气中的花粉等引起,症状和体征多出现于春季或夏季,在秋冬季节通常缓解。PAC全年均可发生。
SAC和PAC的主要症状包括眼痒、眼红、结膜水肿。眼红,也就是结膜充血的表现,一般为轻到中度。结膜水肿通常为中度,一般比眼红的症状更显著。SAC和PAC通常不累及角膜。
2、 VKC
VKC 在气候温暖的地区或天气温暖的季节常见,通常分为角膜缘型、睑板型和混合型。多发生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80%的VKC发生于10岁左右男童,持续4~8年,在青春期前后逐渐缓解。通常双侧起病,有时也可单眼受累。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眼痒、畏光、黏稠分泌物、异物感。
3、AKC
AKC是特应性皮炎眼部并发症最严重的一种表现。AKC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致盲。AKC通常在20岁左右发病,直到40~50岁。
主要症状包括眼痒、流泪、烧灼感、眼痛、眼红、视物模糊等,症状通常都是慢性的,没有季节性的规律。AKC患者的眼周和眼睑部可出现严重的湿疹。如果同时伴有色素沉着,则称作“熊猫眼”。有时也可出现眼眶下部线性的褶皱,称为“DennieMorgan线”。通常累及双侧结膜,有结膜的增厚和充血,可有乳头增生,累及上下睑结膜,以下睑结膜为主。
除了慢性炎症介质的影响,由增厚发炎的睑结膜和不规则睑缘引起的外伤可以导致浅层角膜点状病变和点状角膜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病变可演变成磨损、溃疡、以及黏液斑和上皮丝状物的形成。长期炎症反应造成的角膜瘢痕及新生血管可导致失明。
4、GPC
GPC是一种以上睑结膜巨乳头增生为典型表现的炎症反应。外观上与VKC相似,但通常不累及角膜,GPC患者的泪液中IgE及组胺等物质并不升高。
诊 断
变应性结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也可以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1、问诊
为了做出明确诊断,应关注患者的以下情况:
①症状及体征(眼痒,眼红及球结膜水肿等);
②症状持续时间;
③分泌物情况;
④双侧或单侧发病;
⑤角膜接触镜佩戴史;
⑥过敏反应、哮喘、湿疹病史;
⑦局部或全身用药史(如非处方滴眼液及全身用抗过敏药);
⑧免疫抑制;
⑨全身疾病(现有或曾患);
⑩社会因素(吸烟、旅行及职业相关因素等)。
2、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皮肤点刺试验、泪液中IgE测定、泪液细胞学检查及泪液中特异性蛋白质的检测等。
治 疗
1、一般策略
变应性结膜炎的治疗应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于轻症患者,主要应采取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的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可从整体上帮助患者减轻症状。避免接触变应原,在花粉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外出。
对于角膜接触镜佩戴等引起的变应性结膜炎,可减少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缓解症状。还包括以下措施:①敏感患者应避免接触动物;②使用低变应原的床上用品;③用热水洗床单,从而使某些抗原蛋白失活(如尘螨中的抗原);④睡前洗澡;⑤佩戴太阳镜,从而减少与空气传播变应原的接触;⑥避免揉眼,揉眼可使变应原接触眼表,从而引起过敏反应;⑦清洁眼睑;⑧冷敷,能够帮助缓解眼痒。
若生活方式改变已不足以控制疾病发展,可使用眼表润滑剂,如等张生理盐水、人工泪液及眼膏等来洗去眼表的变应原,但是这些药物对于炎症介质没有直接作用,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对中重度眼表过敏作用欠佳。这些药物也可能含有防腐剂,过度使用可对眼表造成进一步损害。
2、药物治疗
当前变应性结膜炎药物治疗主要有抗组胺药(酮替芬、氮卓斯汀、倍他司汀、依匹斯汀、奥罗他定及阿卡特定等),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洛度沙胺、奈多罗米、哌罗来斯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解充血药,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滴眼药。
抗组胺药
主要作用是缓解瘙痒症状。抗组胺药可以加重甚至引起干眼症状,因此不适合长期应用。新型抗组胺药通常与肥大细胞稳定剂一起制成双效药。这种双效药被认为是目前主流的治疗变应性结膜炎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缓解眼红、充血、眼痒及眼部易激的症状。起效快,因此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也更好。不良反应有刺痛、烧灼感、味苦、感冒症状、镇静等,通常较轻,可很快消失。若伴有全身其他过敏反应如变应性鼻炎、哮喘等情况可选用口服抗组胺药。
肥大细胞稳定剂
发挥作用较抗组胺药慢,通常用于治疗轻到中度的症状。主要作用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通常用于治疗SAC和PAC,是轻度PAC的首选药物。
研究表明,NSAID药物(酮咯酸)的作用较奥洛他定差,主要用于缓解眼痒症状。然而,只有0.5%酮咯酸氨丁三醇得到美国FDA的批准用于SAC的治疗。现不作为变应性结膜炎一线用药。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利美索龙、氯替泼诺,一般作为最后的选择,通常用于疾病的急性期,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1周。因为其可能造成结膜和角膜病毒感染的加剧,也可造成眼内压升高和白内障形成。新一代的糖皮质激素代谢更快,也减少了一些不良反应。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FK-506)、吡美莫司,能够抑制钙调磷酸酶,可用于代替糖皮质激素进行长期使用。主要用于治疗VKC、AKC等严重类型的变应性结膜炎。研究表明,2%环孢素A对严重VKC有效,但对巨乳头增生疗效不佳。
环孢素A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烧灼感。低浓度环孢素A的此类不良反应较轻,但对其疗效的报道结果不一。
3、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
SIT可用于治疗重症患者或有其他合并疾病如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患者。将高剂量的抗原通过皮下注射或者舌下含服给药的方式,来降低人体对该抗原的敏感性。
皮下免疫治(SCIT)是一种相对较成熟的免疫治疗方式。SCIT剂量维持期一般需要每月给药一次,持续3年。作用可长达5~10年。由于这种治疗方式存在发生全身过敏反应的风险,因此需在医生监督下给药,同时患者需经过筛选。全身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也有致死的先例。
舌下免疫治疗(SLIT)是相对较新的一种免疫治疗方法。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也越来越受青睐。与SCIT相比,SLIT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服药,没有注射的痛苦,发生全身过敏反应的概率也相对较低。但与SCIT的每月注射一次相比,SLIT需每日服药,需要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
变应性结膜炎因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其诊断和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变应性结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泪液中IgE及各种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可以更加有助于明确诊断。
变应性结膜炎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及类型首先对生活方式进行调整,远离或清除变应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药物如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等的基础上,涌现出越来越多新型的有效药物。
抗组胺药与肥大细胞稳定剂制成的双效制剂,已成为SAC和PAC的一线用药。对于严重的特殊类型的变应性结膜炎如VKC等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变应原免疫疗法因其对因、长效的特点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SCIT和SLIT各有利弊,但后者作为相对较新且较安全的新型疗法,有望在将来得到推广应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