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本领能救命——这个谁都懂的道理,却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会让人们有深刻的意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表示,目前我国急救普及率仅为1%,这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还相差太远。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急救导师孙粤说,现在人们自救或救人的意识,已经比过去提高了。
急救本领能救命——这个谁都懂的道理,却只有在危急时刻,才会让人们有深刻的意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表示,目前我国急救普及率仅为1%,这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普及率还相差太远。
记者体验“急救开放日”
1月12日,大雾,早9点的路上,行人寥寥无几。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北京急救中心科技馆,却聚集着40多人,年纪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不过5岁。这是他们在准备参加北京急救中心每月12日举办的“急救开放日”活动。
“我们都上岁数儿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学点急救知识,遇到个大病小灾的,一定能派上用场。”年过七旬的张大爷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他是从电视上看到急救开放日的信息,特地和老伴儿赶过来学习的。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急救导师孙粤说,现在人们自救或救人的意识,已经比过去提高了。其中,不乏“防患于未然”的父母或子女,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遭遇或见到意外发生后,才突然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比如北京去年7月21日下的那场大暴雨。
“有一次,一名70多岁的老大爷过来学习心肺复苏。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岁数还特地跑过来。他说他不到50岁的儿子前些日子心梗犯了,发病时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把他吓坏了,可就是束手无策,只能等急救人员过来。幸好儿子最终没啥事,但经过这一吓,他决定必须学点急救知识,以备不时之需。”
整场活动2个小时,分若干个环节,参与度比较高的有3个。第一个是模拟拨打急救电话,考验人们是否能准确地传递五要素信息:地点、事件、时间、当事人基本信息和联系人电话号码。第二个是避险逃生互动,以形象的动画和逼真的声效,模拟烧烫伤、火灾、狗咬伤、地震、燃气泄露5大危险情景,并设置题目问答。第三个是日常意外伤害处理,有扭伤、突发猝死、触电昏倒3种情况,由参与者亲自在模拟人身上操作。
急救意识有三大误区
模拟操作过程中,参观者各有对错。孙粤表示,其实活动的初衷并不局限在能否做对,而是澄清老百姓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缺练习经验,一时犹豫会关系安危。在模拟呼救环节,一个穿蓝色毛衣的小学生尝试成功。但孙粤说:“现实生活毕竟不同于模拟,如果没有经验或接受过训练,紧急情况下很容易手忙脚乱,不能迅速给出准确的信息。”而在避险逃生的互动中,绝大部分人都答对了问题,不过回答过程中的犹豫,也反映出老百姓对急救知识只停留在了“知道”的层面。“很多人了解、记住的都是些零散的知识点,在日常交流或考试时能应付过关,但要是遇到真事,就难以活学活用了。火灾、地震中逃生意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性命的安危,在细节问题上,必须更清楚、更果断。”
心肺复苏不只是专业医师的技能。投影中,老大爷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球赛,一个进球后,他突然倒地,手捂胸口、呼吸困难。这时,参观者林女士上前,跪在象征“老大爷”的模拟人旁,开始根据投影的指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按照设计,如果林女士操作准确,投影中的“老大爷”就会被“救活”。两轮操作后,林女士累得气喘吁吁,人却没能救活。“心肺复苏太难了,只有急救人员才需要掌握,咱们没必要学。”站在周围的参观者纷纷说。对此,急救导师孙粤表示,心肺复苏是全球公认的“救命第一要术”,老百姓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只是在我国,至今仍有八成以上的人不会心肺复苏,真正明白“黄金抢救4分钟”概念的更是没有多少。
“学会”和“致用”还有距离。吴先生是现场学习很卖力的一位。练习完心肺复苏,他坦言:“心肺复苏记起来其实不难,也比较容易掌握,但要是我家人出点啥事儿,我可不敢这么折腾,就怕帮了倒忙,给按坏了。”急救导师孙粤表示,像吴先生这样,复杂的不想学、学了不想练、练了不敢用的人不在少数,现场急救时顾虑重重,也是无法有效进行现场急救的主要原因。
普及急救知识要像道德教育一样
据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自2010年9月北京急救科技馆开放以来,已有1万多人参观学习。“一名在这儿学过心肺复苏的保安,曾成功救活了一个发生猝死的同事。”孙粤欣慰地说,这是活生生的、受益于掌握急救知识的例子。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温新华表示,由于场地、时间、经费有限,“急救开放日”活动并不能一下子教会老百姓所有的急救知识,现在而言,活动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趣味、生动的互动体验,提高老百姓对急救的关注。只有提高急救意识,老百姓才会主动学习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判断一个国家现代化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近3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流行‘第一目击者’的培训。用1—2天时间,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考试后,可获得急救培训证书。”救援专家李宗浩认为,目前我国急救教育多是零散的、亡羊补牢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和通行做法,再结合国情进行普及,比如,心肺复苏就是重点之一。
温新华呼吁,急救意识的培养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急救意识和知识的掌握,放在和道德教育一样的高度去普及,“一个人只有掌握自救和救人的知识,才会去见义勇为、助人为乐。”▲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