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婴儿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系。研究指出,婴儿期虐待对人格产生长期影响,增加日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值得探索其中的生物学机制;对我国建立从婴儿期开始的虐待监控干预体系也有借鉴意义。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09期《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上。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研究人员发表论文,旨在探讨婴儿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系。研究指出,婴儿期虐待对人格产生长期影响,增加日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发生,值得探索其中的生物学机制;对我国建立从婴儿期开始的虐待监控干预体系也有借鉴意义。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09期《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上。
采用长程纵向研究方法,从婴儿期入组76例样本,到成年早期有效样本56例.婴儿期虐待信息通过官方儿童保护机构的客观记录获得,家访1h再确认。成年早期用DSM-Ⅳ半定式临床诊断访谈工具评估反社会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和抑郁障碍.多重填补和分层回归分析纵向数据。
33.9%的样本有1条以上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38.0%符合物质滥用诊断,32.4%有抑郁障碍.分析显示,男性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率高于女性(F相似值=1.40,P=0.001)。婴儿期虐待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β=0.28,P=0.03)。剔除物质滥用和抑郁障碍的作用后,婴儿期虐待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联仍有统计学意义(β=0.19,P=0.04)。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