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这是新医改倡导的分级诊疗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各地正全力推进,配套政策频出。对此,南京市基层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祥华表示,医改最后成功与否,就看分级诊疗能不能落地,而要实现分级诊疗,不但要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就诊,而且基层医院还必须接得住。
“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这是新医改倡导的分级诊疗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各地正全力推进,配套政策频出。对此,南京市基层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祥华表示,医改最后成功与否,就看分级诊疗能不能落地,而要实现分级诊疗,不但要患者愿意到基层医院就诊,而且基层医院还必须接得住。
在孙祥华眼里,家庭医生签约是医改的重要一环,更是解决分级诊疗的关键点,但这种签约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必须信息化先行,将签约者的健康状况录入电脑里,上传到信息化平台,就诊时随时调阅,做到一目了然。
孙祥华说,家庭医生签约,信息化是前提,最终的签约结果,要像派出所户籍档案一样可以查询才有用。“社区医院帮你约到三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医生打开电脑就能看到你的健康状况,这种签约才算成功。”相反,如果为了签约而签约,来了就填一张表,没有把病史资料、健康档案录入平台,医生在平台上也看不到,患者去三级医院就诊,又要从头到尾再查一遍,就是折腾了。
因为信息化建设的滞后,目前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家庭医生签约的瓶颈,孙祥华表示,解决了信息化平台建设,让所有签约对象的资料都能上网,才能形成真实有效的签约。
而家庭医生签约后,服务包也必须有个性化,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健康情况形成个性化的服务包,做到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对症下药,才能将慢病真正管起来。
社区要想接得住患者,基本医疗、特色服务都要强
医改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个良性的就医格局,即“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如今,市民不愿意去社区,主要是对社区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疑问,导致小毛小病也纷纷涌向大医院,结果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孙祥华认为,要想引导市民去社区就诊,社区医院就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接得住患者”。
那么,如何才能接得住患者?孙祥华认为,重公共卫生轻医疗的做法一定要改变,要花大力气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为此,除了要做好全科医生培训、在职医护医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夯实基础外,还要通过与三级医院打造医联体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水平。此外,尽管是社区医院,也要有特色,有自己的拳头科室、王牌医生,把基本医疗+特色服务结合起来,进行错位发展,社区医院才能在大医院林立的三级医院包围圈中,闯出一番天地。这一方面,地处省中医、妇幼边上的止马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医院对面的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为特色鲜明,就很受患者的认可,人气一直很旺。
不过,社区医院发展,光靠自己苦练内功还不行,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医保政策也要倾斜。他举例说,以体检为例,X光片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肺癌早期发现的要求,必须是CT。这一方面,苏南地区的社区医院已经普遍配备CT,从而做到对肺癌早发现、早预防。而社区医院上马CT,就需要政府的投入。如果人才培养到位,设备也有了,再加上特色服务,错位发展,社区医院何尝不能拥有明天?
医联体要让大小医院实现双赢
为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通过双向转诊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各地正在鼓励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结对子建立医疗联合体。各大医院纷纷放下身段,主动“牵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过,孙祥华表示,目前医联体的作用还没有最大化发挥出来。
孙祥华说,不可否认,医联体在扶持帮助基层医院,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上,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目前的帮助还更多的是为了大医院的利益进行“跑马圈地”,“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也要考虑到他们的生存发展”。他认为,如果不协调好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利益问题,大医院就不可能真心实意为基层医院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孙祥华表示,在这一方面,有的区县与大医院做得就非常不错,辖区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科室对接后有规划,这家社区医院对接内分泌科,另外一家社区医院对接消化科,把区域的各个社区医院发展错位开来,既形成了各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色,又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竞争,还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区县,不仅每年给帮扶的医联体三级医院一定的经济补偿,还给下基层的专家劳务补贴,协调了大医院的利益,调动了医生的积极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平上去了,老百姓的一些疾病家门口解决了,可谓一举多得。这种一家三级医院牵手一个区,或者一个区联系几家三级医院,但有针对性地错位发展的做法,在孙祥华眼里,很值得研究和推广。是真正兼顾了大小医院利益、让患者获益的有益尝试,也为其他还在探索中或实践并不顺利的医联体提供了一个参考。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