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

深陷“僵持”,应科学与人文并举

作者: 来源: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3-01-19
导读

         一般看来,科学技术发展总是好的,且能为人类带来利益,但若掌握高深科学和精尖技术的人不能恰如其分地操控它们,未能形成一种用以约束运用科技自身及其所带来利益的欲望的力量,则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所带来的问题常超乎我们的预料。

关键字:  重症感染 | 急诊 | 急救 

  一般看来,科学技术发展总是好的,且能为人类带来利益,但若掌握高深科学和精尖技术的人不能恰如其分地操控它们,未能形成一种用以约束运用科技自身及其所带来利益的欲望的力量,则科技本身就是“双刃剑”,所带来的问题常超乎我们的预料。例如,近年来重症医学科(ICU)遍地开花、迅猛发展,急诊监护室也不例外,新药物、新装置、新技术,加之医护人员的满腔热忱,积极投身“救命事业”之中,忘我奉献,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急重症患者的生命,使无数患者回归健康,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造奇迹”的时代!但同时,我们也积累了众多既不能完全逆转、又由于强大的器官支持能力而不能死去的患者,笔者称之为“僵持现象”。他们在ICU中借各种外力生存,而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包括:患者难以名状的痛苦和尊严丢失,亲人百般矛盾与纠结的心态和负担,政府和家庭不堪承受的高额支出,还有高度耐药细菌的层出不穷。在笔者看来,对于该群体,我们的努力只是延长了他们的死亡过程。

  面对这样一个非主流问题,我们深知其解决之路非常艰难,涉及立法层面、政府层面、医生观念、患者教育等等。但医护人员应该既“低头拉车”,又“抬头看路”,不仅停留在反思阶段,还应该付出行动,例如,参与到推进“生前预嘱制度”,让医生接受有效的医学伦理学教育,接受如何能够把控神圣的“适度和中庸”尺度的培训,让百姓接受多途径的医学人文熏陶,让孩子从小接受“死亡教育”,由协会或学会等组织起草推荐进入和不进入ICU的标准,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干预,加之主流媒体的推动等等。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