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登录,我要注册

耳鼻咽喉

别给孩子乱喂药了!我国每年约3万儿童因用药不当致聋

作者:朱海峤 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资讯 日期:2017-05-31
导读

         最近,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火了,视频的主题是通过一名因药致聋女孩的无声诉说,唤起人们对儿童安全用药的认识,倡导儿童要用儿童药。 片中的主人公浠诺,原本是个爱笑的小姑娘,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然而,三年前一次不当用药,使她的听力越来越弱,后来,她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而导致浠诺耳聋的罪魁祸首正是用药不当。 临床上有许多药物都具有耳毒性,由这些药物导致的听力丧失,被称为药物中毒性耳聋。而这种耳聋本事

        最近,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火了,视频的主题是通过一名“因药致聋女孩的无声诉说”,唤起人们对儿童安全用药的认识,倡导“儿童要用儿童药”。

        片中的主人公浠诺,原本是个爱笑的小姑娘,一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然而,三年前一次不当用药,使她的听力越来越弱,后来,她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而导致浠诺耳聋的罪魁祸首正是用药不当。

        临床上有许多药物都具有耳毒性,由这些药物导致的听力丧失,被称为药物中毒性耳聋。而这种耳聋本事可以避免的。

        在中国,聋哑儿童中药物性耳聋占30%-40%,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药物致聋是如何发生的?

        “

        一些药物具有耳毒性,滥用这些药物会导致临时或永久的听力缺失,也会对已有的感音性听觉缺失造成更大伤害。

        药物性耳聋被破坏的不是外耳和中耳的声音传导系统(不是传导性耳聋),而是对耳蜗毛细胞的药毒损害,这是感知声音最重要又最脆弱的部位。这种耳聋属于“感音神经性耳聋”。

哪些药物会引起药物性耳聋?

        “

        目前已发现有耳毒性的药物有近百种。在我国,误用或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位于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这也是最常见的药物致聋原因。

        为尽量减少和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原卫生部在1999年专门颁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规定了30种耳毒性药物的使用标准。按规定孕妇及6岁以下的婴幼儿严禁使用耳毒性抗生素。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以下这些: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

        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红霉素,多粘菌素B,氯霉素等;

        抗肿瘤药:争光霉素,长春新碱,顺铂等;

        利尿剂:速尿,利尿酸等;

        解热镇痛药:水杨酸制剂等;

        抗疟疾药:奎宁,氯喹等。

药物性耳聋有哪些促发因素?

        “

        药物性耳聋的发生,一方面归咎于药物,但并非所有使用耳毒性药物的人都会发生听力损害,这主要因为药物性耳聋的产生还有许多促发因素:

遗传易感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患者中,有一类是仅使用了常规剂量或极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就致聋了。研究证明,多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患者存在易感基因突变,使得患者对这类抗菌素高度敏感,常见的就是“一针致聋”。

用药剂量、时间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与用药剂量有密切关系,包括用药的总量和日剂量。日剂量愈大,用药时间愈长,中毒的机会愈多。

联合用药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耳毒性药物联合使用,发生中毒的几率高,如庆大霉素和速尿、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

给药途径

        椎管内给药最危险,其次为静脉和肌肉注射。口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正常情况下吸收率很低,但是当肠黏膜发生炎症病变,特别是出血和坏死性肠炎时,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可以损伤内耳的毛细胞。

通过胎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耳蜗螺旋器损害,尤其是在妊娠最初3个月的妊娠早期更为明显,这与机体发育不全、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身体机能减退有关。

年龄及机体状况

        新生儿、婴幼儿相较于年长儿或成人具有更高的药物耳毒性风险。绝大多数耳毒性药物经肾脏排泄,肾功能不良或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受到损害,药物的排泄发生障碍,可因药物蓄积而发生中毒。

儿童乱用成人药有哪些危害?

        “

        有时,孩子感冒发烧了,家长着急就将成人的感冒药减量给孩子服用,以减缓孩子的病情,但却不知这种做法可能有风险。

        因为成人的药,是根据成人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状况研发的,并不适合儿童服用。

        儿童的生理机能和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着自己的药物代谢特点,儿童服用的药物,要针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代谢情况进行专门的设计研发,并要经过儿童临床验证,才能用于临床。

        如果贸然给儿童服用成人药,儿童本身可能并不适合接受成人的药物成分,可能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

        有些家长拿成人的药自行随意减量后,给孩子服用,剂量把握不准,剂量不足或过度,可能导致症状控制不好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反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用药方法不对,也可能伤害孩子。药品的包衣一般有缓控释、遮味、减少胃肠道刺激等作用,将药物分半后,外包衣遭到破坏,药物原有的剂型失去作用,生物利用度、药物稳定性也会发生改变。药物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可能还会加重病情,如损害胃黏膜等。

        有很多成人使用的药品,对儿童来说可能是禁用或慎用的。服用后可能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在减小剂量的情况下小儿也不宜服用。如成人用滴鼻净小儿使用可能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小孩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影响软骨的生长发育。

        即使是很多人认为“比较安全”的中成药,也会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

        比如藿香正气水,因含酒精,小儿禁用;仁丹因含朱砂,婴幼儿及儿童忌服;六神丸中的蟾酥有剧毒,婴幼儿服用不当易中毒。

        另外,中成药说明书大都写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禁忌尚不明确”,这些都不应当给儿童使用。比如用于治疗黄疸的茵栀黄注射剂就曾多次爆出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的案例,所以在几天前,药监局明确要求婴幼儿禁用的茵栀黄注射液。

        总之,孩子生病,必须在儿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最好购买儿童专用药物。

目前儿童使用成人药的现状如何?

        “

        国内由于管理体制和医保政策等问题,加上儿童药品利润低、研发周期长、成本大等原因,许多药厂不愿意生产儿童药。

        国家食药监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其次,很多药品说明书及有关文献,都缺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资料。一些药品说明书中仅有“小儿慎用或酌减”、“谨遵医嘱”等描述,并未明确标注儿童适应症和用法用量。

        另外,现在有很多小儿疾病,由于缺乏儿童药物剂型,迫使儿科医生不得不给孩子服用成人药。

        这种“超标签用药”现象相当普遍,这给儿童安全用药带来很大隐患。长期以来,儿童在接受治疗和使用药物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很多患儿家长也表示,自己曾给孩子服用过减少分量的成人药。

        不过近一二十年,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选择范围有了明显拓宽,再加上医学界对药物耳毒性认识的提高,已基本杜绝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情况。药物性耳聋的发生率正日益减少。

如何避免儿童用药致聋致残?

        “

        为了避免儿童用药不慎造成机体的损害,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医院要加强对药物使用的管理,尤其是抗菌素安全使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对于耳毒性药物,除非绝对必需,应避免使用。有家族易感性的孩子,更应该严格禁用耳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注意个体化剂量,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观察用药后早期反应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耳鸣、眩晕、平衡失调、听力下降等症状要立刻停药。避免同时或先后应用多种有耳毒性作用的药物。

        对于儿童来说,特别是婴幼儿,由于不会诉说或表达不准确,早期的症状不太容易识别。有时孩子不哭不闹,反而变得安静,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有些家长发现时,孩子的语言发育已经受损害,不仅致聋而且致哑,贻误了治疗时机。

        服用神经营养药

        使用抗生素期间,可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维生素C等,促使感觉细胞利用多种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以保护内耳、预防药物中毒。

        一旦发病,尽快停药

        药物中毒性耳聋一旦发病,应尽快停用耳毒性药物。早期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药物以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必要时可加用激素,治疗可持续2~3个月。同时要进行积极的听力和语言训练,力争使轻中度患者的听力恢复或好转,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这则公益广告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高了全社会对儿童安全用药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鞭策政府主管部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以鼓励和支持药品企业多研发和生产儿童专属的药品,改变目前儿童药品剂型短缺的问题。

        另外,医生给儿童开处方时,要避免用耳毒性的药物。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必须要咨询儿科医生,要遵医嘱服药,选择药品要优先用儿童专用的剂型。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