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在中国风头正劲,医学领域也非常适时地提供了研究结果来支持骑车出行。4月19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显示,自行车这种体力活动性通勤方式与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相比,与所有原因死亡的风险、癌症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有关。
共享单车在中国风头正劲,医学领域也非常适时地提供了研究结果来支持骑车出行。4月19日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一项研究显示,自行车这种体力活动性通勤方式与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相比,与所有原因死亡的风险、癌症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有关。
步行也不错。结果显示,步行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有关,但在癌症死亡风险方面与非体力活动性通勤没有差异。
许多研究已经显示,骑自行车和步行与健康获益有关,但关于这些相关性的强度仍然有一些争议。因此,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体力活动性通勤与CVD、癌症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
该研究纳入从英国Biobank(一个包含50万英国成年人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招募的26万多名受试者,平均年龄53岁。
受试者被要求记录他们在典型的一天中通勤的交通方式。选择包括步行、骑自行车和非体力活动性(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
研究者对这些受试者随访了5年左右,计算心脏病、癌症和死亡的发生。研究者调整了其他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失亲情况、民族、吸烟、体重指数、其他类型体力活动、久坐时间、饮食。在分析中也考虑了与道路交通事故相关风险的任何潜在差异,并排除了患有心脏病或癌症的受试者。
研究发现,与汽车或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相比,骑自行车通勤与总死亡风险下降41%有关。骑车通勤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52%,死于癌症的风险降低了40%。他们发生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46%,发生癌症的风险降低了45%。
步行上班与所有原因死亡的风险并不相关。不过,步行者的心脏病发生风险降低了27%,心脏病死亡风险降低了36%。
混合模式骑自行车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24%,发生癌症的风险降低了32%,癌症死亡风险降低了36%,但心脏病风险没有明显降低。混合模式步行者在研究分析的任何健康结果风险方面都没有显着降低。
在骑自行车者和步行者中有一种趋势,即距离越长,风险降低幅度越大。另外,上班路上部分路程骑车的人仍然看到了好处——这很重要,因为许多人离开工作单位太远,全程骑车不太可能。这说明中国现在一些大城市流行的骑共享单车换乘地铁的方式也是不错的。
但是为什么步行上班的好处不那么明显呢?研究者分析,对于步行者来说,他们的健康获益较少这一点可能与距离有关,因为他们的平均通勤距离较短——在英国为平均每周6英里,而骑自行车者为30英里。因此,他们可能需要走更长的距离才能获得有意义的收益。不过,也有可能步行的获益较低是与其活动强度较低有关。
研究人员指出,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不能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确凿结论,并且列出了一些可能引起偏倚的局限性。
不过,他们的结论是:“这些结果如果确实具有因果关系,那么就说明可以通过增加体力活动性通勤,特别是骑自行车的政策来改善人口健康,例如开辟自行车道,自行车租赁或购买计划,以及更好地在公共交通工具周边提供自行车。”
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的Lars Bo Andersen教授在一篇相关社论中表示,体力活动性通勤有可能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费用(估计英国每年为150亿英镑),并挽救许多生命。
他认为,英国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建立基础设施来推广自行车,不过在增加骑车行为及其安全性方面的改善空间也是巨大的。
“这项研究的结果明确地呼唤采取政治行动来促进体力活动性通勤,这有可能通过预防常见的(也是花费巨大的)非传染性疾病,来改善公共卫生。”他写道,“从汽车转向更积极的出行方式也将减轻市中心拥挤的交通状况,并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进一步为健康带来好处。”
研究者在另一篇介绍该研究的文章中,称赞中国在自行车通勤方面的配套基础设施很好。不过,随着这些年中国一些大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自行车的骑行空间受到了一些压缩。既然骑车出行能给健康带来这么巨大的好处,那么从政策层面应该加以鼓励,并提供便利。另外,骑车人也应该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健康也无从谈起。
原始出处:
Celis-Morales Carlo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ctive commuting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cer, and morta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17; 357 :j1456
Andersen Lars Bo. Active commuting is beneficial for health BMJ 2017; 357 :j1740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