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好发于3~10岁儿童,也可见于青少年甚至少数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和延迟诊断非常常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好发于3~10岁儿童,也可见于青少年甚至少数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和延迟诊断非常常见。
一、血液学表现
1. WBC总数多正常
2. 巴细胞占比增加,大于50%
3. 出现异性淋巴细胞,大于10%
4. EBV抗体阳性
二、EBV抗体检查
1. 急性期EBNA抗体阴性;以下一项为阳性:
• VCA-IgM抗体初期为阳性,以后转阴性;
• 双份血清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 EA抗体一过性升高;
• VCA-IgG抗体初期阳性。
2. EBNA抗体后期阳转。
三、预后
1. 绝大多数病例呈自限性过程
2. 部分患者伴有肝大脾大
3. 极少数有肝脾破裂
4. 治疗以对症为主,控制并发症
5. 抗生素治疗无效(合并细菌感染除外)
四、诊断与误诊
1. 由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综合分析诊断
2. 由于患者就医时,可能出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因而检查结果通常变化很大
3. 症状与很堵其他疾病重叠,相当病例缺乏特异性
4. IM的确诊过程就是动态观察并不断排除其他疾患的过程。
五、超声的角色
1. 无痛性肿大淋巴结占病例90%以上
2. 常申请超声检查评估肿大淋巴结或颈部包块
3. 初诊患者可来自儿科、耳鼻喉、血液科、普外和肿瘤科等,对疾病的认识参差不齐
4. 超声医生可能受到不同信息的“诱导”,对疾病判断偏离轨道
六、鉴别
易误诊的征象
1. 类圆形(长短径比值小于2)
2. 淋巴门消失或模糊不清
3. 融合或串珠样
4. 边界模糊
5. 双侧分布
易于淋巴瘤、淋巴结核及细菌性淋巴结炎混淆
该病的超声表现有哪些特殊性?
1. 几乎所有病例双侧分布(占96%)
2. 融合且呈双侧融合(结合更多表现为单侧融合)
3. 边界模糊占多数(淋巴瘤更多表现为边界锐利)
4. 65%淋巴门回声消失(与其他反应性区分)
5. 35%淋巴门存在(但有特殊性)
淋巴门结构消失:病理基础
1. 强回声淋巴门是由于髓质区大量小的髓索和髓窦产生的超声界面
2. 部分患者淋巴结可导致髓质内髓窦的崩解和抹杀,同时伴淋巴细胞增生
这也是该病有时在镜下误诊为淋巴瘤的原因
淋巴门回声特殊性
1. 淋巴门回声明显减低(淋巴瘤残存的淋巴门回声为强回声)
2. 淋巴门结构与“皮质”界限模糊(与结核相似,与淋巴瘤不同)
3. 淋巴门呈不均质,常有回声减低区
淋巴门结构回声减低的原因
传单淋巴结镜下发现髓腔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导致淋巴结中央区域反射界面不同程度减少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