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

颈动脉海绵窦瘘28例诊疗分析

作者:耿一博 整理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13-01-16
导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庞鹏飞、姜在波、周斌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颈内动脉入路及岩下窦入路治疗不同类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指出,直接型CCF首选可脱球囊栓塞。岩下窦入路弹簧圈联合n-BCA栓塞是间接型CCF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92卷第21期《中华医学杂志》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庞鹏飞、姜在波、周斌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颈内动脉入路及岩下窦入路治疗不同类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指出,直接型CCF首选可脱球囊栓塞。岩下窦入路弹簧圈联合n-BCA栓塞是间接型CCF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92卷第21期《中华医学杂志》上。

  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诊治的28例CCF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21~71岁,平均39岁。根据Barrow分型,A型21例,B型2例,D型5例。A型患者接受颈内动脉入路可脱球囊栓塞或覆膜支架治疗。B型和D型患者接受岩下窭入路弹簧圈联合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

  结果显示,21例A型患者中,16例接受可脱球囊栓塞(球囊1~4个),术后即时造影证实瘘口完全闭塞消失15例,残留小瘘口1例(<20%)。5例接受覆膜支架(直径4~5mm,长度12~19mm)治疗。置入2枚支架1例,1枚支架4例。瘘口完全闭塞3例。1例残留较大瘘口(>50%),经支架与血管壁的间隙于海绵窦置入3个可脱球囊后瘘口完全闭塞。支架置入后颈内动脉及瘘口完全闭塞1例。由于对侧血流代偿良好,患者未发生脑梗死。7例B型和D型患者中,完全闭塞患侧海绵窦6例,残留瘘口1例(<50%)。使用弹簧圈3~8个(平均6个),超液化碘油与n-BCA混合液的体积1.0~2.1ml(平均1.3ml),注射时间45~90s(平均65s)。临床症状完全缓解26例,随访12~60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颈动脉覆膜支架内未发生狭窄、闭塞。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