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

创伤救治须重视凝血异常

作者:刘斯 来源:健康报 日期:2017-03-31
导读

         目前对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很多,但尚无一致的结论。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创伤性凝血病与DIC不同,是一种纤溶亢进状态,可能与蛋白C的异常激活有关。

关键字:  凝血异常 | 预防 | 创伤 

  对于急救医生而言,创伤凝血异常是伤员救治的一大挑战。有研究发现,25%~35%的伤员到达急诊时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创伤病人的凝血异常可以表现为经典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可以表现为创伤性凝血病。前者的发生与受伤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有关。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产生大量血栓栓子,过度消耗体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造成创伤伤口及创面不能形成有效的血凝块而持续出血。目前对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很多,但尚无一致的结论。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创伤性凝血病与DIC不同,是一种纤溶亢进状态,可能与蛋白C的异常激活有关。

  预防和纠正创伤后凝血异常,需要预防和纠正酸中毒、低体温与血液稀释。休克、输注血液制品会导致和加重酸中毒,随着酸中毒程度的加深,凝血功能快速恶化。低体温是临床上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医生接诊创伤病人,首先会尽可能地全面暴露患者的身体以评估伤情,而这种暴露会使患者身体散失很多热量,同样手术、外科操作过程中患者也会散失热量。另外,对大量失血的患者进行快速补液,如果所输入的液体温度比较低(比如药房保存药品的温度常为25℃),也会加重患者的低体温。低体温同样会严重影响凝血功能。补液以及不合理的使用血制品都可能导致血液稀释,从而影响凝血功能。

  以PT、APTT、INR为代表的传统凝血指标在评估创伤后凝血障碍,以及预测手术后出血风险方面并不准确,因为它们不能反映凝血以及纤溶的全过程,也不能显示凝血块的硬度。而血栓弹力图有着方法学上的优势,可以快速(10~20分钟)评估凝血过程全貌、了解血凝块硬度、预测血栓风险,并且可以通过分析图形参数快速知晓凝血功能异常的问题所在(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原缺乏、血小板缺乏)并指导治疗。基于血栓弹力图的治疗,可以节省血制品的使用并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预防和纠正酸中毒、低体温与血液稀释,开展基于血栓弹力图的治疗,对挽救创伤患者的生命有积极意义。随着学术界对创伤性凝血病的研究深入,创伤患者的急救可望再上一个台阶。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