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增加了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作者:佚名 来源:医脉通 日期:2017-03-03
导读

         抗血栓药物已成为抗心脑血管和血液系统疾病的宠儿,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的增高,抗血栓药物的使用率也不断增加。不过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硬脑膜下血肿风险与抗血栓药物的使用可能存在关联。

关键字:  硬脑膜下血肿 

        一项丹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约15年中,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随抗血栓药物的普遍使用而增加,如低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VKAs;华法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剂。增加趋势在≥75岁老年人和VKA使用者中最为明显。

        第一作者David Gaist(Odense大学医院)说道,当前数据增加了有关抗栓药物使用相关复杂风险-获益的证据。该研究在线发表于2月28日的JAMA杂志。

研究概述

        利用区域和国家数据,研究团队纳入10,010例在2000-2015年期间首次诊断出现硬脑膜下血肿的患者(平均年龄69.2岁,34.6%为女性),以及400,380例来自普通人群的对照者。

        在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中,47.3%服用抗血栓药物,30天死亡率为16.1%。

        研究者发现,当前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较小的硬脑膜下血肿风险相关;使用氯吡格雷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为中度风险;使用VKA有更高的风险。

表1 不同治疗患者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率

        当VKA与抗血小板药物同时使用时硬脑膜下血肿风险最高。

表2 联合治疗患者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率

        研究者还发现,普通人群抗血栓药物的使用率从2000年的31.0/1000增加至2015年的76.9/1000(P < .001)。硬脑膜下血肿的整体发生率从2000年的10.9/100,000人年增加至2015年的19.0/100,000人年。

        年龄大于75岁老年人的增加幅度最大。研究期间这一年龄组的发病率几乎增加一倍,从2000年的55.1/100,000人年增加至99.7/100,000人年(P < .001)。

研究评论

        Gaist说道,“我们对于75+岁老年人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的显著增加感到非常惊讶。这些增加可部分归因于抗血栓药物的普遍使用,尤其是维生素K拮抗剂的使用,如华法林。”

        “相反,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硬脑膜下血肿风险较低,强调不同抗血栓药物的硬脑膜下血肿风险不同。此外,不同治疗方案的风险也所有差异(如单药治疗vs同时使用多种抗血栓药物)。最近几年丹麦使用多种抗血栓药物的情况日益增加,不过,大多数这种方案进一步增加了硬脑膜下血肿的风险。”

        Gaist补充道,“需要强调的是,众所周知伴有明确适应证的患者服用抗血栓药物有明显的净获益。但是话说回来,我们的结果确实表明这些药物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华法林,华法林联合抗血小板(如小剂量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因此,临床医生在给患者处方抗血栓药物时应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的Robert G. Hart表示,硬脑膜下血肿是一种易被忽视的颅内出血。“在大数据分析中评估干预措施相关相对风险度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混杂因素。但这项分析加上其他类似的分析提供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即硬脑膜下血肿风险与抗血栓治疗之间存在关联。”Hart评论道。

        医脉通编译自:Subdural Hematoma Rates Rise With Higher Antithrombotic Use. Medscape. February 28, 2017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