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的预后因素主要包括(1)宿主因素,如患者的年龄、体能状况以及治疗相关因素[如序贯移植、药物的选择、能否获得完全缓解(CR)];(2)反应MM肿瘤负荷的因素,如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钙、血红蛋白、肌酐、白蛋白水平、溶骨性病灶数量、浆细胞形态、循环浆细胞数量和骨髓浆细胞比例;(3)反应肿瘤生物学因素(疾病侵袭性)例如细胞遗传学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类别、血清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浆细胞指数等。也有研究者发现,血小板量和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M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的预后因素主要包括(1)宿主因素,如患者的年龄、体能状况以及治疗相关因素[如序贯移植、药物的选择、能否获得完全缓解(CR)];(2)反应MM肿瘤负荷的因素,如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钙、血红蛋白、肌酐、白蛋白水平、溶骨性病灶数量、浆细胞形态、循环浆细胞数量和骨髓浆细胞比例;(3)反应肿瘤生物学因素(疾病侵袭性)例如细胞遗传学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类别、血清乳酸脱氢酶(LDH)、C反应蛋白(CRP)、浆细胞指数等。也有研究者发现,血小板量和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MM骨髓微环境相关因子[如白介素(IL)-33]水平,可能和MM疾病分期及预后相关。而基于上述各预后因素,建立简单、有效的MM预后分层体系,对MM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尤其可以为MM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策略,并可有效提高MM患者的临床疗效。
纵观MM预后分层的演变,Durie-Salmon(D-S)分期和国际分期系统(ISS)是传统的MM预后分层系统。D-S分期基于患者的血红蛋白、骨质破坏、M蛋白量和血清钙等指标,是1975年Durie和Salmon提出的基于肿瘤负荷的分期系统,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不分泌型和寡分泌型MM的存在,导致M蛋白的量不能完全和肿瘤负荷成正比。此外,D-S分期主要基于MM肿瘤负荷,而随着MM治疗药物的不断更新,大剂量化疗和新药治疗方案的提出,可明显降低MM肿瘤负荷,使得D-S分期与MM患者生存期相关性较差。
随后,2005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综合全球17个中心MM患者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β2MG和白蛋白水平与MM患者的预后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提出ISS。相比D-S分期,ISS更简单,容易评估,且可有效评估接受大剂量化疗和新药治疗MM患者的预后。但ISS不能用于MM的诊断以及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血症(MGUS)和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M)的预后评估,仅适用于已确诊的有症状MM患者的预后判断。而临床上对于存在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往往β2MG显著增高,因此ISS无法区分β2MG增高是与肿瘤负荷相关还是由肾功能受损引起的。对于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ISS也不能提示这部分患者移植后的预后。
此外,ISS过于单一的只考虑肿瘤负荷而缺乏反应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因素(如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标记),无法区分细胞遗传学等相关的高低危MM患者,因此单纯凭借ISS无法为MM的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策略。在D-S分期系统中,部分X线阴性的症状MM患者,用CT、MRI和PET-CT这些新的影像学进行骨骼检查,20%患者有骨质破坏。因此,Durie在2006年又提出了Durie-Salmonplus分期系统,该分期有助于早期治疗MM骨病,区别MGUS和SMM以及Ⅱ期和Ⅲ期MM,利于对低分泌或无分泌型MM进行分期。
此外,Durie也对上述3种分期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MM是异质性疾病,没有一个单一的分期系统可理想覆盖所有的MM患者,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网络(NCCN)专家也推荐在MM诊断分期中使用DS和ISS两种分期系统。
随着检测技术与方法的不断进步,新的MM预后因素被逐渐提出,如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LC),且sFLC可作为MGUS的独立预后因子。Snozek等根据sFLC、βMG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构建了新的MM分期系统,该系统对不良预后因素进行评分,得分为0,1,2或3分患者其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1,39,30和22个月。但该体系仍未纳入反映骨髓瘤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特点,且sFLC不能有效反应移植后MM患者的预后。
细胞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特点能反映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特征,为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故目前研究者将细胞分子遗传学指标纳入MM预后分层体系。MM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异常主要包括染色体倍数异常,IgH相关异位,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出的染色体异常(11;14)(q13;q32)易位、(4;14)(p16;q32)易位、(14;16)(q32;q23)易位、(14;20)(q32;q11)易位、(6;14)(p21;q32)易位,分别导致相关基因cyclin-D1、FGFR3和MMSET、c-maf、mafB和cyclin-D3的高表达。13q缺失(13q-)和13号染色体单体(-13),17p13-,1号染色体异常以及基因表达谱(GEP)鉴定出的基因异常。
2007年,Mayo Clinic研究组建立并向国际推荐了基于细胞分子遗传学的mSMART预后分层标准,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mSMART2.0),主要基于硼替佐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4;14)易位的不良预后,因此将FISH检测(4;14)易位阳性从高危组调整为中危组,为MM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而美国小石城MM研究中心则基于GEP检测将MM分为高危和标危两组,指导MM治疗。2011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共识将ISS分期和细胞遗传学指标相结合来定义高危MM:17p-、(14;16)易位、(4;14)易位、-13/13q-、ISSⅡ和Ⅲ期。同样,研究者在ISS基础上,结合分子遗传学异常联合评估MM预后,如将ISS和染色体异常(CA)用于新诊断的MM患者。
因此,目前ISS分期、FISH及GEP分层是目前骨髓瘤预后分层的重要因素。Avet-Loiseau等通过对12137例MM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将FISH检测(4;14)易位和17p-和ISS分析共同用于MM患者的预后分层,可有效预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Kuiper等研究者将FISH、GEP和ISS分期结合用于评估4750例MM患者的预后,临床数据来自多个研究,共纳入20项危险因素,同样证实了ISS和染色体异常在MM预后分层中的价值。Palumbo等则提出了适合老年MM患者的预后评分体系,该评分系统包括ISS分期、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日常生活活动(IADL)量表、染色体异常、并发症等因素,提出该评分系统可有效评估老年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也有研究者在上述基础上添加LDH水平作为MM预后评估系统。2015年,IMWG发布了修订组、R-ISSⅡ组和R-ISSⅢ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62%和40%。这3组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5%、36%和24%。R-ISSⅡ期与Ⅰ期的死亡危险比为3.68,同样,对年轻和老年患者的亚组分析数据显示,R-ISS分期可有效用于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总生存期的评估。而针对移植和非移植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无论对移植后患者以及尚未接受移植治疗的骨髓瘤患者,R-ISS系统同样可用于不同亚组患者总生存期的预后评估。该研究基于之前以ISS分期为基础的预后分层体系相比,其纳入的患者数据高低危分布较均匀。并且,该研究主要基于新药时代的骨髓瘤治疗,而ISS的提出则主要侧重于传统药物治疗时代。但是,该研究针对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统计最后发现部分患者初诊数据不全而不得不剔除这部分数据,并且在遗传学异常中没有将1号染色体异常作为预后因素。而针对不同临床中心的数据分析存在标准差异,FISH及LDH的水平没有作很好的校准,此外,该预后评估体系尚未纳入宿主因素,如年龄、体能状况及并发症等。
综上,FISH、GEP、SNP、多参数流式等技术的运用,能识别出更多和MM诊断、预后相关的分子标记,使MM预后分层系统越来越完善。新药的不断应用也使得评估各种新药对MM高危遗传学因素的影响成为可能。新药如硼替佐米、来那度胺、苯达莫司汀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可作为晚期MM患者的治疗选择。预后分层体系终究还是为了改善MM临床疗效及预后。这均有助于构建MM细胞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预后分层和治疗策略的完整框架,对不同亚组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尚未明确识别预后良好患者的遗传学指标,尚不明确新药对高危遗传学因素的确切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对MM亚组进行更好的定义可以提供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而综合疾病的宿主因素,肿瘤负荷,肿瘤生物学因素各预后指标,基于预后及治疗反应的预后分层个体化治疗是MM现代治疗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