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

院长年终总结时说了一个数字,职工都沉默了……

作者:李万祯 来源:医脉通 日期:2017-01-18
导读

          刚刚迎来2017年,岁末年初,正是总结过去一年收获与得失的时候。前几天参加了我们医院的职工大会,在会上,领导罗列了一串骄人的成绩。

关键字:  年终总结 | 医生健康 

        刚刚迎来2017年,岁末年初,正是总结过去一年收获与得失的时候。前几天参加了我们医院的职工大会,在会上,领导罗列了一串骄人的成绩。

 

        最后院长一改欣喜的心情,神情凝重地提到,今年我院职工新增肿瘤患者8例:xx科的医生得了卵巢癌,xx科的医生得了甲状腺癌,xx科的护士得了胃癌,xx科的主任得了直肠癌……

        当听到这里时,我的心拔凉拔凉的!院长前面说的那些振奋人心的数据都化为泡影,而脑海里反复出现的是院长最后说的话,思考的是我们医生健康问题都怎么了?

        作为一所肿瘤专科医院,我们医院大概有职工一千人,这样的年发病率是不正常的……仔细分析这几个病例,肿瘤发病平均年龄为39岁,最年轻的是34岁,最年长的是48岁,医生群体中肿瘤的发病趋向年轻化了!其中有一个同事跟我关系不错,她刚刚被查出卵巢癌,今年只有34岁,是一名五岁大小孩的妈妈,她经常跟我诉说她很忙很忙,压力很大,三五天一个夜班,下班还要带小孩,她丈夫身体不好,还要经常照顾丈夫……

        虽然平常接触的病人都肿瘤患者,在听到谁得了肿瘤时已经不会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了,但听到院长说到这个数据时,不免感到心塞……这些都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同事,平时的工作、生活步调跟自己基本一致,每每想到这,就不知不觉地在自己身体上审视一遍,害怕放过某些肿瘤的征兆!

        前几天,美国癌症协会刚刚发布了2017癌症年度统计报告,报告中提到“美国整体癌症死亡率经过二十多年来的稳步下降,终于使这一数据下降了25%,意味着1991年至2014年期间癌症死亡人数减少210万。”相比,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癌症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中国仍然面临有很严峻的医疗健康问题,其中中国医生群体中的健康问题亦不容忽视。

        我们医生都怎么了?我们本是医病救人的,怎么先把自己打跨了呢?

        近期,由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发起的2016中国医生健康指数年度调查报告,结果是:逾六成医生生活方式亮起“红灯”,尤其是年龄≤35岁的年轻医生生活方式堪忧,不同科室有显著差异,其中,急诊科医生健康指数垫底,肿瘤科、外科、麻醉科、内科、儿科、妇产科医生亦是堪忧。63.60%的医生健康指数不及格,仅有2.4%的医生得分为80-100分。中国78.2%的医生饮食健康得分不及格,普遍不喝牛奶,饮水量不足,饮食不规律。在运动方面,中国医生普遍缺乏,平均得分比仅为36%(得分比=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该指标满分,分值越高代表情况越好),每周运动时间不足3小时,约73%医院没有医生健康场所。如果没有看统计的数据,真不敢相信,我们医生本是健康守护者,却不知不觉成了受害者。

        我们医生出于职业的习惯,常常劝告别人,“你要吃好早餐,多喝水”,“要少吃点外卖,健康饮食”,“要加强锻炼,劳逸结合”,“不能经常熬夜”……殊不知,我们一点都没做到。

        医生同胞们,真是不妙了,我们不能只顾着救别人了,是时候先照顾好自己了。

同胞们,遵循规律,要善打持久战!

        要说到影响医生健康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从读医开始,就注定要踏上一条艰苦的长征路,从满满要上的课,没完没了的考试,到处处碰壁的找工作;从满负荷工作的临床一线,到加班加点搞科研,发文章,晋升职称;从烦人的医闹到时不时爆出的伤医害医事件......

        从菜鸟医学生到临床一线的医生,无时无刻不在消耗我们的精力,挑战我们的身体,无疑像打仗一样。既然我们已经加入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就应该遵循规律,善打持久战,补“血”升级→满腔热“血”→各种战斗→复活。如果需要补“血”时,而未补“血”,一味往前冲,后果是不堪一击,最终将是“Game over”。

        与诸位同道共勉!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