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

Madelung’s病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日期:2016-12-12
导读

          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multiple symmetric lipomatosis,MSL),也称为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benign symmetric lipomatosis,BSL),是一种罕见的脂肪代谢异常疾病。本病最早在1846年由BC Brodie首次报道,1888年,OW Madelung报道了33例患者。PE Lanois和R Bensaude在1898年对65例相似症状患者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因此,该病也称为马德隆病(Madelung’S disease)或Lanois-Bensaud

关键字:  Madelung’s病 |  

        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multiple symmetric lipomatosis,MSL),也称为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benign symmetric lipomatosis,BSL),是一种罕见的脂肪代谢异常疾病。本病最早在1846年由BC Brodie首次报道,1888年,OW Madelung报道了33例患者。PE Lanois和R Bensaude在1898年对65例相似症状患者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因此,该病也称为马德隆病(Madelung’S disease)或Lanois-Bensaude综合征。

        典型的MSL患者临床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无包膜的脂肪组织缓慢沉积于颈项部(83.3%)、背部(55%)、胸腹部(35%)、上肢(54.1%)、下肢(28%)等部位,四肢远端及阴囊部少见,多数主要分布于颈部,外观形似“河马脖”,影响患者美观及头颈部活动,病变严重者可压迫呼吸道及消化道,影响呼吸及吞咽等功能。可伴有代谢紊乱类疾病(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肝功能障碍、内分泌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和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病、认知障碍、进行性肌无力、共济失调、听力下降、记忆功能减退等)。

        最近有文献报道该类患者合并克氏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特异性皮炎等。自1846年首次报道,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共报道约400例。该病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意大利男性的发病率为1/25 000,多发生于30~60岁的男性,60%~90%有长期酗酒史,男女发病率比例高达15:1—30:1。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嗜酒关系密切。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长期大量酗酒被认为是主要诱因,大量乙醇使肝脏功能受损,以肝脏为主导的脂肪代谢障碍,脂肪异常沉积,导致发病。沈阳军区总医院整形外科于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MSL患者25例,均为男性,24例有长期酗酒史。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基因异常。1991年,Berkovic等首次提出线粒体病因论,其在MSL患者的肌肉组织中发现破碎红纤维。线粒体DNA中m.8344A>G突变常见于MSL合并有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yoclonicepilepsy associated with ragged redfibers,MERRF)综合征的患者。15%~20%的MSL患者合并有MERRF综合征。

        家族性发病的患者可能与线粒体基凼突变的母系遗传有关。McKusik认为,MSL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最新研究发现,MSL合并神经病变的患者线粒体基因MFN2 P.R707w纯合子突变。湘雅医学院内分泌科最新研究表明,MSL患者脂肪细胞中miR-125a-3p和miR-483-5p显著升高,并且通过抑制RhoA/ROCK/ERKl/2通路促进脂肪生成。

        (2)棕色脂肪细胞异常。棕色脂肪细胞(brown fat adipocytes)的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去交感神经化,导致胚胎棕色脂肪组织异常增殖。脂肪瘤的分布特点和其脂肪细胞的超微结构支持了这一假说。

2临床表现及诊断

        2.1临床表现

        最新的诊断标准强调弥漫、对称、无痛、不可逆的脂肪沉积。Enzi将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2种类型:I型主要为男性患者,有长期酗酒史,脂肪瘤弥漫分布于颈项部、上背部、肩部、胸腹部及四肢近端,多数主要分布于颈部,外形似“河马脖”,病程进展缓慢,脂肪瘤较大时可压迫食管、器官及颈椎,导致呼吸、吞咽困难及颈部活动障碍。

        侵及舌可导致巨舌症,影响舌部运动及吞咽,也可侵入腮腺致颜面部畸形。Ⅱ型男女均可发生,脂肪呈现全身弥漫性分布,表现为整体的肥胖外观,形似单纯性肥胖。但该病的脂肪团块不会因为戒酒、低脂饮食或减肥而减少或消退。脂肪组织的增大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增生,而单纯肥胖者是脂肪细胞的体积肥大,而数量不增加。同时,该病在儿童中也有报道,1例早产儿出生时发现锁骨上、腋窝和颈下脂肪包块,CT结果显示该包块符合棕色脂肪组织的特征。还有文献报道患有MSL的1例9岁女孩和1例13岁男孩合并有智力发育障碍,1例14岁女性患儿合并有多发性神经病、小脑萎缩和线粒体功能障碍。Carlsen主张把先天性儿童发病者列为Ⅲ型。

        2.2影像学检查

        颈部马德隆病的CT与MR表现为颈项部、肩背部、上胸壁弥漫性对称性脂肪沉积、增厚,可累及皮下、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或斜方肌深面或肌肉、血管之间,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无明显包膜包裹,脂肪肿块内可有线状或网状纤维间隔,也可有钙化或骨化,增强扫描可与恶性脂肪瘤鉴别。此检查可以反映脂肪侵及的深度及范围,对手术切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显示瘤细胞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其间可见纤维及血管组织,少量炎细胞浸润。

        2.4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多提示浅表组织内广泛性脂肪浸润,病变自皮卜侵入筋膜、肌肉,病变区域层次模糊、混乱,散在分布多个大小不等高回声脂肪团块影。该检查快捷、方便、价廉,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2.5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多显示高脂血症、肝脏功能损伤及高尿酸血症等。

        2.6鉴别诊断

        该病需要与家族性脂肪瘤病、颈部多发性脂肪瘤、库欣综合征、单纯肥胖症、疼痛性肥胖症、脂肪肉瘤、成脂细胞瘤症、颈部转移性肿瘤、颈部囊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大以及长期应用类周醇激素、HIV阳性患者接受蛋白酶抑制剂导致的脂肪增生相鉴别。脂肪侵及阴囊引起肿大者需与鞘膜积液、后天性腹股沟疝入阴囊、阴囊肿瘤等相鉴别。

3治疗

        3.1手术治疗

        包括开放性手术切除和脂肪抽吸术。

        3.1.1开放性手术切除

        对于巨大脂肪瘤且有长期酗酒史者,建议术前应戒酒3—6个月,并采取颈前、颈后分次切除。由于手术部位邻近颈部大血管,而且脂肪瘤无明显界限,且血运丰富,手术创伤大等原因,术前应常规备血。手术方式通常采取“H”形切口,以类似双侧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方式清除脂肪瘤体。由于脂肪组织无包膜,边界不清,并穿行于肌肉、血管等重要组织间隙中,术中应仔细分离,注意保护颈鞘、副神经、甲状腺、腮腺等重要组织结构。

        脂肪去除后切除部位应与邻近组织形成平顺自然的曲线,达到美容目的。同时皮瓣不可剥离过薄,以免影响皮瓣血运。手术原则以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和美观为目的,不能盲目强调切除的彻底性。术区应彻底止血、加压包扎,并于颈部两侧放置负压引流装置。如为颈前区手术,应延迟拔出气管插管,如明确无血肿形成、窒息发生时再予拔除。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伤口积液及脂肪液化导致切口感染、术区皮瓣坏死、切口血肿形成及淋巴液漏等。

        3.1.2脂肪抽吸术

        Grassegger等认为,吸脂术适用于有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全身麻醉及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且适用于脂肪瘤较小的患者。该方式创伤小,且易于操作。但有学者认为,由于该病脂肪颗粒较正常脂肪组织粗大,脂肪瘤问纤维组织较多,血管丰富,发生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概率较大.并且术野暴露不佳.容易损伤颈部重要血管及神经等组织,清除范围有限,容易导致肿物复发,术后局部凹凸不平,影响美观。所以脂肪抽吸术不作为主要治疗方式。

        3.2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常用药物如β受体激动剂,可以促进脂肪分解。线粒体鸡尾酒疗法(mitochondrial cocktail),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和左旋肉毒碱联合应用,可以修复线粒体的功能。Scarpa等报道了1例使用体外声波疗法(extracorporeal acoustic wave therapy,EAWT)治疗MSL耳后脂肪瘤的患者,这种方法可以刺激组织的新陈代谢,一方面通过机械效应使脂肪酶破坏和细胞裂解,从而减少脂肪厚度,另一方面刺激产生新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纤维,从而加强了真皮和表皮层。这种治疗方法不需要麻醉,简单易行,并且无创、无痛苦,容易被患者接受。Hasegawa等报道了1例42岁的男性患者采用注射溶脂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是将一定量的卵磷脂注射入脂肪瘤病灶内,将病变脂肪溶解,从而达到美观效果,但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MSL患者应低脂饮食、戒酒,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

4预后

        MSL为良性疾病,预后较好,复发率为20%~25%,复发者多为继续酗酒患者。术后完全戒酒及手术彻底切除可以防止复发。恶变率极低,有文献报道1例病史6年的患者颈部病灶恶变成黏液脂肪肉瘤。

5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表现为弥漫性、对称性、无包膜的脂肪组织缓慢沉积于面部、颈项部、背部、肩部等部位,多伴有代谢紊乱类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乙醇引起肝脏脂肪代谢障碍有关。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肿瘤复发常见,恶变率极低。在发病机制方面,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有望发现乙醇、雄激素与肝脏脂肪代谢的关系,为发病机制的研究带来新的方向。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