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关天,这是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常识,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作医疗机构的警戒线、医务人员的高压线、患者的生命线。但是,医疗质量管理,却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法规。这一缺憾,随着近日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办法》)的发布并从2016年11月1日起,就不再无法可依了!
人命关天,这是一个人们普遍公认的常识,医疗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对医疗服务的切身感受,长期以来,一直被称作医疗机构的警戒线、医务人员的高压线、患者的生命线。但是,医疗质量管理,却缺乏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法规。这一缺憾,随着近日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办法》)的发布并从2016年11月1日起,就不再无法可依了!
那么这一《办法》有哪些特点?笔者这里就和大家聊一聊。
1.《办法》建立起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特别强调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
《办法》共章48条。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系统化地建立起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主要包括四大项,一是质量控制制度,二是质量评估制度,三是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四是充实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办法》专列一章论述了“医疗安全和风险防范”,提出国家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促进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完善医疗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建立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医疗质量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利用医疗责任保险等风险分担形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完善投诉管理、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上报等工作,及时化解纠纷,妥善处置医疗事故争议。
2.确立了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过去,医院讲核心制度,有13项之说,也有14、15项之说。15项之说,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生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病历书写规范及病历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这次确立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减少了医患沟通制度,增加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交接班制度中增加了“值班”,在新技术准入中增加了“新项目”。暂且不论取消“医患沟通制度”对不对,但增加的四项制度,显然都是吸取了近年国际、国内医疗质量管理的最新成果,包括“国际患者安全目标”等。
3.引入了当下最新的质量管理工具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次《办法》吸收了当下最新的质量管理成果,引入了6项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即全面质量管理(TQC)、质量环(PDCA循环)、品管圈(QCC)、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绩效评价、单病种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等。相信通过这些先进的管理工具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对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医院管理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4.明确提出医院管理的核心就是医疗质量管理,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办法》明确提出,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的核心。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临床科室以及药学、医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并对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主要职责予以明确,主任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各业务科室应当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