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

作者: 胡永珍 来源:胡永珍大夫的个人网站 chnneurosurgery.haodf.com 日期:2016-10-31
导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渐显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伴随着与心房纤颤相关的卒中及动脉栓塞发病率增加,慢性房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易栓症患者,均需要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由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继发的血管狭窄而导致心、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有明显增多趋势,口服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关键字:  脑出血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渐显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伴随着与心房纤颤相关的卒中及动脉栓塞发病率增加,慢性房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易栓症患者,均需要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由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继发的血管狭窄而导致心、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有明显增多趋势,口服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抗凝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各个器官的出血倾向,其中颅内出血是最危险、最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最高可达67%,远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视野缺失、偏瘫等症状时,结合入院时INR异常增高,应高度警惕颅内出血。

        脑出血往往是致命的,尤其是当它发生在正在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时。接受血管成形术和部分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均需长期口服抗凝药。为了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很多老年患者也需长期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而抗凝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出血倾向。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占自发性脑出血的10%-12%,其中脑内出血占70%。自发性脑内血肿每年的发病率是0.1‰-0.2‰,而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的发病率是未服药人群的7-10倍。其中老年人合并脑淀粉样变性而采用抗凝治疗,更易产生脑叶出血。

        口服抗凝药的机制主要是干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使这些凝血因子无法活化,仅停留在前体阶段,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口服抗凝药具有在肝脏内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目前,国际通用INR(2-3)作为观察纠正抗凝状态的最主要的指标。有研究发现,INR值升高有增加脑出血的风险,但INR值和脑出血预后的关系尚不清楚。

        因为INR检测主要对凝血因子Ⅶ、Ⅹ及凝血酶原复合物敏感性强,而对Ⅸ因子减少水平敏感性弱。因此,即使控制INR在正常范围内,仍有再出血的风险。国外有采用凝血弹性描记法以更好地监测凝血功能的报道。由于抗凝药物相关性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血肿不断扩大,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出现进行性恶化。

        我们的经验是在患者入院后,及早给予纠正凝血状态的药物,快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时积极地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干预,清除或减少血肿量,减轻由于血肿压迫引发的水肿及缺氧改变,有利于提高救治患者的成功率和改善预后。

        因此,在患者出现症状后,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拮抗抗凝药物的作用,使INR迅速降低,从而防治血肿的扩大。我们采取的措施包括立即停止口服抗凝药物,给予静脉输注维生素K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冷沉淀凝血因子、新鲜冷冻血浆。针对抗凝药物的抗凝机制,采用维生素K,能够拮抗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新鲜冷冻血浆包含了所有的凝血因子,故大剂量使用能有效地起到止血作用。

        尤其是华法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建议使用维生素K(10mg)联合凝血酶原复合物来迅速逆转INR,重启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达到止血效果。一旦患者病情稳定,需要重启抗凝治疗时应该进行处理。停止抗凝治疗的严重后果是血栓形成,故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恢复抗凝药的使用。是否及何时恢复抗凝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脑内出血是否得到控制、是否还存在再次出血的危险、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

        研究也证实,抗凝治疗发生颅内出血的患者,停用华法林2天至3个月,无栓塞及出血发生,显示抗凝发生颅内出血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短暂中止抗凝治疗是安全的。大多数患者中止抗凝治疗1周,对清除颅内血肿或钻孔引流等外科手术已足够,颅内手术后恢复抗凝,再出血的风险亦较小。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