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各界瞩目已久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如同鲁迅说一部《红楼梦》解读视角各异,经学家看见《易》,革命家看见排满一样。一部两万字的规划,药品流通企业瞥见“鼓励联合采购……减少流通环节”,医疗信息化厂商看见“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传统医学的心水者盯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各界瞩目已久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如同鲁迅说一部《红楼梦》解读视角各异,经学家看见《易》,革命家看见排满一样。一部两万字的规划,药品流通企业瞥见“鼓励联合采购……减少流通环节”,医疗信息化厂商看见“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传统医学的心水者盯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产业很大,指标很多,思路很新,我们该如何咂出这部纲领性文件背后的别样意味呢?
为什么重要?
中国一向重视纲领性文件的动议、讨论和制定,因为其阐述的是国家意志,代表着国家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方向,要为日后部门工作定下基调,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无疑就是这样一部纲领性文件。以“美丽中国”为例,其去年就是通过一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同人民日报之前在稿件中透露的,事实上,“健康中国”已酝酿多年。
早在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即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这与后来习近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表述无疑是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的。这证明“健康中国”战略并不是一时兴起的草率决定,而是高层领导反复思量的产物。
为了打好理论基础,2012年8月,卫生部组织数百名专家讨论最终形成“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其中相当多的提法,都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份文件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健康中国”概念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亮相,并在当年9月进入战略编制工作。
去年十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终于轮廓渐显。会议将这一规划上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将其称为“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之后,国家卫生与计生委员会在今年5月27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将这部纲要描绘为“作为2016-2030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从国家层面制定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可以说,前后思考、沉淀近十年,《纲要》作为党和国家在健康卫生事业筹划建设布局的结晶,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其将成为未来多项细化工作的起点和指导精神。
体现什么基本共识?
抛却所有政策性文件中都会有的形而上的赘述,《纲要》中体现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几年来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一个共识,那就是“关口前移”。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和“大卫生观”。
熟悉中国卫生政策的人不难发现,从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到200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国之前制定的卫生政策性文件中,都是以医药卫生工作作为实现国民健康的抓手。然而到了《纲要》中,医药卫生变成只是“大健康”工作中的一个部分和方面,健康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数千年前的古老智慧在一份现代文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纲要一直到第三篇第七章才开始涉及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等议题,而之前则一直阐述“健康生活”、“ ”、“全民健身”等议题,体现了与过往的不一样之处。
今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闭幕后,国家卫生计生委在8月23日召开委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安排部署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强调“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38字为方针,要贯彻到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形成卫生与健康治理新格局。
《纲要》中还有多处体现“关口前移”的工作理念,如强调“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纲要》中再三提及的“以基层为重点”,也可以试做是要改变目前病患集中在三甲医院看病的现状。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
利好哪些新业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多数医药卫生的产业从业者关注这份《纲要》,也是因为将其视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的晴雨表。
的确,健康产业规模指标已经明确写入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十三个主要指标:健康服务业总规模,2020年要大于8万亿,2030年再翻一番,达到16万亿。
与美国、日本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至5%。业内人士认为,对资本市场来说,一旦健康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得以实施,十万亿级产业投资盛宴也将随之开启。
《纲要》用四章的专篇提出“发展健康产业”,包括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我们认为,有几个提法尤其值得注意:
一、不再以资本属性评判医疗机构的优劣。《规划纲要》提出“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对不同资本属性举办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可谓空前。
二、明确写到要引导发展第三方医学诊断中心(“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医疗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联想到就在今年8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从而为国内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发展奠定基础,都可以看做是政策提速的信号。
三、医药行业国产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被视为医改“新左派”代表人物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早在2006年就公开发问:“医药行业是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这个钱我们为什么不自己赚?”事实上,医药行业国产化导向的确已经可以在《纲要》中明确看到。如“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的国际竞争力”、“到2030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等表述都明确不过的表现出这一倾向。毕竟,实现医药、医疗器械及相关产业的全面国产化,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的增加,解决“看病贵”问题,还能改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实现医药产业的产业升级。
哪些目标有明确时间表?
《规划纲要》作为一部纲领性文件,更多的是“给出路线图”,而无法对健康事业的众多指标做出事无巨细的规定。因此,一些既给出路线图,又给出“时间表”的健康中国指标格外值得我们的关注。健康点记者梳理后发现,有明确时间表的指标集中出现在:
一、建立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如提出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明确提出两个指标,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全民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
三、质量达成方面。如明确提出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
四、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特别提到要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通共享、规范应用。恰巧10月24日,2016年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会议沈阳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在会上就针对健康信息平台提出了更为细化具体的目标,如到2017年年底,基本实现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所有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基本形成跨部门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到2020年,全面建成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覆盖90%以上的人口,推进惠及全民的智慧医疗和精准医疗服务,探索实现个人全生命周期的持续健康管理等。
伴随规划纲要的推出与落地,“健康中国”将逐渐从顶层设计,走入细分行业,影响寻常百姓。“健康中国”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串数字。今天纸面上抽象的文字,明天将成为行业英雄各擅胜场的舞台,成就你我健康生活的新格局。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